作為成都較早的區塊鏈俱樂部的發起人,蔣昌科更多地愿意將自己歸為鏈圈而非幣圈。我大學是學計算機軟件專業的,一直都對區塊鏈感興趣,也認
作為成都較早的區塊鏈俱樂部的發起人,蔣昌科更多地愿意將自己歸為“鏈圈”而非“幣圈”。“我大學是學計算機軟件專業的,一直都對區塊鏈感興趣,也認識了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在去年,他還曾計劃上線一個區塊鏈項目,失敗后便轉而組織了沙龍性質的區塊鏈俱樂部。
按照蔣昌科的話來說,區塊鏈從來便不是一個大眾化的領域,即使在去年比特幣大火的時候,炒幣的人也只有大約200萬人,關注區塊鏈其他領域的愛好者更是寥寥。
他回憶,去年9月,俱樂部開始組織免費的分享會。不過當時人們的關注度還主要在比特幣這類虛擬貨幣上。“我們剛開始講的東西還是比較偏重技術一些,所以聽課的人并不是很多。”人數最低的時候,蔣昌科臺下的聽眾只有4個人,其中3位年齡都在50歲以上。當時準備分享的他“心都涼了”。
不過,隨著外界對于區塊鏈的關注逐漸升溫,蔣昌科臺下的聽眾數量也越來越多。今年以來在一周一次的分享會上,聽眾數量已經能達到五六十人。“現在已經超出一個沙龍的規模了,聽眾越來越多,我們也準備開啟收費的系列課程,具體價格就幾百元吧,主要目的還是普及區塊鏈的知識。”
記者發現,如今收費的區塊鏈的課程在成都并不少見,根據一位區塊鏈愛好者提供的課程預告。一個為期兩天的區塊鏈課程,分享的嘉賓多為高校教授,而每人的價格也達到了2900多元。
近日,記者也參加了一次以區塊鏈為主題的沙龍,一位高校的教授作為嘉賓將進行演講。據主辦方介紹,臺下的聽眾主要是科技領域創業者,包括智能制造、大數據等,此外還包括一部分的金融領域的人士和區塊鏈愛好者。
沙龍一開始并不是區塊鏈的專家演講,臺下的李明(化名)見狀撇了撇嘴,開始劃拉著手機上的近期區塊鏈活動安排。“今天還有個區塊鏈論壇我都沒去,主要是想聽聽這位教授對于區塊鏈特別是虛擬貨幣政策的研判。”
2016年開始,李明開始投資區塊鏈領域,參加了炒幣的熱潮。據他介紹,自己不光炒比特幣,還投資了小蟻、eos等虛擬幣,并獲得了巨額的投資回報。“當時我加起來才投了3萬塊左右,經過一步步地操作,這些幣最高的市值達到過200萬元。”不過隨著監管部門對區塊鏈項目ICO監管的升級,他也急迫地想從專家的口中了解行業未來的趨勢。
業內
“不知道該怎么從區塊鏈賺錢”
今年或有明確商業模式出現
在一次分享會后,西南財經大學經濟信息工程學院副教授羅旭斌被問得最多的一個問題,便是區塊鏈在哪些行業可以應用。“現在談應用還略早,就像互聯網的剛出來的時候,最大的應用只是電子郵件。現在區塊鏈也處在類似的階段,我們需要的是完善區塊鏈這片土壤,而不是急于找尋從土壤中發芽的應用。”
去年7月,積微物聯電子商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積微物聯”)與電子科技大學等共同組建成立了西南地區首個區塊鏈研究所。該研究所副所長陳源告訴記者,目前區塊鏈項目最大的問題就是商業模式。“大家都找不到商業模式,特別是今年,誰也不知道從哪里掙錢。”
但另一方面,陳源認為區塊鏈的未來仍有信心。作為積微物聯的副總經理,他介紹公司已經在物流等方面的應用有所探索,此外記者也了解到,除了傳統的金融領域,有公司還試圖在游戲資產的管理方面,應用區塊鏈的技術。
“個人感覺,今年市場上應該能看到比較明確的商業模式,有希望的公司也會出現。”陳源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