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8日消息,網絡的發達加上移動設備的不斷演進,人們的生活越來越便利。但是,便利的同時,人們的隱私數據也越來越透明,網上經常能看到用
3月8日消息,網絡的發達加上移動設備的不斷演進,人們的生活越來越便利。但是,便利的同時,人們的隱私數據也越來越“透明”,網上經常能看到用戶信息被盜的消息。日前,為了解手機APP個人信息安全問題,保護廣大消費者的合法權益,規范手機APP行業健康發展,推動個人信息保護立法和制定手機網絡安全標準,北京市消費者協會委托北京陽光消費大數據技術研究院開展手機APP個人信息安全調查活動,調查包括問卷調查、大數據分析兩個部分。
調查結果顯示,有89.62%的人認為手機APP存在過度采集個人信息,79.23%的人認為手機APP上的個人信息不安全,41.16%的人在安裝或使用手機APP之前從來不看授權須知。安裝手機APP類型排在前三位的分別是購物、餐飲和音樂,而被手機APP采集最多的個人信息依次是聯系方式、姓名和頭像,被調查者最擔心被采集的個人信息是身份證號和銀行賬號,最擔心出現的問題是個人信息被販賣或交換給第三方以及被利用從事詐騙和竊取活動。
數據顯示,個人信息被泄露后,選擇向消協或通信管理局等部門投訴的僅占35.00%,選擇自認倒霉的占26.54%。對于造成手機APP個人信息安全問題的原因,71.54%的人認為是相關法律不健全,69.62%的人認為是相關監管不到位,67.31%的人認為是行業缺乏自律。
同時,監測數據認為,手機APP軟件過度采集個人信息已經成為網絡詐騙的主要源頭之一。目前有關法律法規缺乏體系化,保護范圍模糊,重原則輕細則,自律規范多而監管規制少。消費者個人信息保護職責分散且呈現邊緣化,侵害后救濟渠道不暢通。加上消費者維權意識不強,遭遇個人信息泄露并面臨侵害時,大多人抱有僥幸心態,很少有人依法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
北京市消協表示,當前個人信息安全保護問題仍然不容樂觀。保護消費者的手機APP個人信息安全,減少手機APP個人信息安全隱患,不僅需要依靠國家制定和完善相關法律法規,還需要有關部門加強監管,嚴格執法,嚴厲打擊個人信息安全相關的違法犯罪活動,加強監管部門和行業組織的協作共治,引導企業主動承擔責任,強化內部管理機制,提高技術防范水平,確保手機APP個人信息安全。
此外,北京市消協提醒稱,消費者在使用手機APP時要小心謹慎,不輕易同意APP獲取個人信息權限,不輕易使用手機APP支付軟件,盡量避免在不熟悉的手機APP上輸入銀行賬號及密碼等重要個人信息。一旦個人信息遭到侵害,應及時主動依法維權,及時向有關部門投訴舉報,通過合法途徑維護自身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