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公募迎來20周年 老十家引領行業巨變)[摘要]老十家揚帆起航之初,人才極為匱乏,主要的投研人才都來自券商,但券商自營曾經經歷過
(原標題:公募迎來20周年 “老十家”引領行業巨變)
[摘要]
“老十家”揚帆起航之初,人才極為匱乏,主要的投研人才都來自券商,但券商自營曾經經歷過南方證券、華夏證券的巨虧,實際上是公募的制度讓國內投資機構的投研體系走向成熟。
時代周報記者 寧鵬 發自上海
20年前的3月,南方基金成立,成為中國公募基金的起始標志。繼南方基金、國泰基金、華夏基金之后,相繼又有7家基金公司先后成立,而這些公司被稱為“老十家”。
數據顯示,步入弱冠之年的“老十家”,依然在行業內舉足輕重。據海通證券研究所金融產品研究中心數據,截至2017年底,公募行業剔除貨幣基金之后的總規模為47842.45億元,而“老十家”的總規模為14333.99億元,仍占據了公募基金近1/3的規模。
一位資深業內人士告訴時代周報記者,“老十家”是公募基金行業的起點,見證并參與了行業的成長,所培養的投研人才已經遍布了整個資管行業,要知道“老十家”揚帆起航之初,人才極為匱乏,主要的投研人才都來自券商,但券商自營曾經經歷過南方證券、華夏證券的巨虧,實際上是公募的制度讓國內投資機構的投研體系走向成熟。
與時俱進
1998年3月27日,規模均為20億元的南方基金旗下的基金開元和國泰基金旗下的基金金泰宣告成立,標志著中國第一批真正意義上的證券投資基金誕生。
據國內首位基金經理徐智麟回憶,1998年3月23日,800億元資金以打新股的心態,搶購發行規模只有20億元的首只封閉式基金,最終搖號中簽率僅為2.5%。與目前全行業數萬億的規模相比,這個數字似乎并不搶眼,然而這正是公募基金行業的起點。
在行業競爭加劇的背景下,多數“老十家”公司并未顯出老態。從資產管理規模的角度來看,多數“老十家”基金公司在行業占據了第一梯隊的位置,有9家“老十家”公司的規模位居行業前20位,整體而言仍保持了較強的競爭力。
提到“老十家”,總會有人想起華夏基金。經歷了20年風雨,華夏基金始終位居行業第一梯隊。其中2002-2004年、2007-2014年共11個年度,華夏基金公募管理規模居行業第一。
華夏基金從管理1只20億元的基金起步,發展成為綜合性、全能型的資產管理公司,構建了以公募基金和機構業務為核心,管理資產規模突破1萬億元。
華夏基金并非唯一一家長期保持競爭力的“老十家”公司。以博時基金為例,2017年末公司合并資產管理規模相比于2015年實現翻番,相當于再造一個博時。截至2017年12月31日,博時基金資產管理規模逾7500億元,綜合資產管理規模(含博時國際、博時資本)超過1.1萬億元。其中,博時公募基金非貨幣資產管理規模2254億元,行業排名前五,累計分紅逾828億元。
從公募基金出現的時代背景看,經濟飛速發展,居民儲蓄急劇增加,投資理財需求強烈,股份制改革持續推進也為基金投資提供了用武之地,而此后公募基金20年的飛躍發展歷程,表明公募基金已經落地生根蓬勃發展。
“黃埔軍校”
“‘老十家’可謂資管行業的黃埔軍校。”資深基金研究人士王群航告訴時代周報記者。
作為行業最早期的參與者,“老十家”在為自身培養大量人才的同時,亦為行業輸送了大量人才。譬如曾經有7家基金公司的總經理出身南方基金,目前仍有3位擔任規模前20位的基金公司總經理。
除了南方基金人才輩出外,出身嘉實基金的竇玉明和李道濱,在上海灘闖出了名頭。其中竇玉明在執掌富國基金帥印期間表現出色。前富國基金董事長陳敏告訴時代周報記者:“竇玉明讓富國基金上了一個臺階。”2013年5月,竇玉明轉戰中歐基金擔任董事長,亦拉開了公募基金行業股權激勵及其事業部改革的序章。2012年4月,嘉實基金原副總李道濱離職,轉戰至中銀基金擔任總經理,自此擁有超強股東背景的中銀基金開啟了規??耧j的模式。
除了總經理級別的管理人才外,“老十家”為整個資產管理行業輸送了大量人才。其中在業內最早提出了“研究創造價值”的投資理念的華夏基金,則成為了陽光私募行業的“黃埔軍校”。
2007年,江暉、石波成為華夏基金較早“公轉私”的明星基金經理,在接下來的十年里,他們所成立的私募基金星石投資與尚雅投資,規模始終在行業內處于第一梯隊。王亞偉成立千合資本,則是陽光私募的標志性事件之一,其發行的第一只產品更是創下陽光私募界高募集規模和高管理費率的新紀錄。除此以外,孫建冬、楊愛斌、張益弛等人亦先后進入陽光私募行業。其中,楊愛斌領銜的鵬揚投資,成為了第一家成功拿到公募牌照的陽光私募。
拓荒牛
早起的鳥兒有蟲吃。承載著“拓荒牛”責任的“老十家”,經歷了近20年的發展,整體實力較強,牌照較為齊全,均擁有比較完善的產品線。
與南方基金同為行業“老五家”之一的華安基金,致力于為投資者提供“全天候”資產管理解決方案。華安基金在產品創新領域頗為出彩,多只產品開行業先河,其中包括首只開放式基金華安創新基金、首只貨幣市場基金華安現金富利、首只指數基金華安MSCI中國A股(原華安上證180)以及首批黃金ETF華安黃金ETF。
身處激烈變革的時代,最早成立的南方基金率先發行了業內很多創新產品:首只封閉式基金、首只債券基金、首只財經大數據基金、首只公募FOF基金等。
除此以外,長盛基金亦勇于做行業內“第一個吃螃蟹的人”,研發適合市場和滿足投資者需求的基金產品,在金融行業快速發展中不斷創新。長盛旗下還有多只產品為業內首創。長盛同慶可分離交易股票型證券投資基金為首只合并募集、分離交易的分級基金;同智證券投資基金為首批封閉式基金;長盛同智優勢成長混合型證券投資基金(LOF)為首批封轉開基金;長盛成長價值證券投資基金為首只兼顧成長價值的風格型基金。
華夏基金亦勇于拓展公司的邊界,旗下的基金興華是境內首批封閉式基金;華夏成長是境內首批開放式基金;華夏債券是境內首只純債券型基金;華夏平穩增長是境內首只封轉開基金;華夏全球精選是首批QDII基金。
本網站上的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片及音視頻),除轉載外,均為時代在線版權所有,未經書面協議授權,禁止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使用。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請聯系本網站丁先生:chiding@time-weekly.com
關鍵詞: 十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