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促進減稅降費落地,今年以來,我國出臺了多項減稅措施,例如,5月1日起實施降低增值稅稅率、統一小規模納稅人標準、試行留抵退稅三大深化增值稅改革措施;今年9月1日至2020年底,將符合
在“積極財政政策要更加積極”的政策背景下,下半年以來地方債發行一度飆升。不過,隨著發行額度接近頂峰,10、11月地方發債明顯降溫。11月18日,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理事長樓繼偉也指出,在目前地方政府負債高的狀況下,積極財政政策的空間并不大,因為地方政府的債務已非常沉重,收入也并不樂觀。這一背景下,財政部部長劉昆此前提出的為企業和個人加力減負將成為未來積極財政的發力重點。
北京商報記者梳理發現,今年7-9月,受發行提速影響,地方債發行規模較此前大幅增長,其中7月為7570億元,8月更是達到8830億元,9月為7485億元,3個月地方債發行量占今年前10月地方債發行總規模的59%。但10月地方債發行量僅為2560.31億元,同比下降24.71%,環比下降超65%。在10月地方債發行量回落后,11月地方債發行量繼續大幅縮減,有統計顯示,截至11月15日,地方債發行規模僅為225.3億元,其中專項債為114.47億元。
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部教授馮俏彬告訴北京商報記者,我國的地方債限額是年初就由相關部門確定的,因此即便是在積極的財政政策下,地方債也不能超發。
除額度受限外,地方債自身“高風險”的特質也減少了其操作空間。馮俏彬表示,隱性債務具有規模大、增長快、風險不確定等特點。今年以來,財政部多次通報了有關部門以及各地問責處理違法違規舉債問題的情況,被問責的主體包括地方政府官員、融資平臺負責人、金融機構、中介機構等,對違法違規舉債行為的處罰更加細致、全面。
在舉債空間不大的背景下,減稅降稅將是積極財政的又一著力點。一直以來,為企業和個人減稅降費都是國家穩增長政策的重點。此前,劉昆對增強國內經濟穩定性提出四點,即加力減負、補齊短板、促進消費、節用裕民。其中,加力減負(包括企業和居民)被擺在了首要位置。據悉,按照已經出臺的減稅降費政策,落地后預計全年減稅降費規模將超過1.3萬億元。財政部副部長劉偉日前也曾表示,下一步將聚焦減稅降費,助力解決小微企業融資困難。
目前我國中小企業盈利能力不強,交易成本較高,稅費負擔較重,嚴重影響中小企業的融資成本。這除了依靠行政手段外,更需要提高中小企業的發展活力,通過自身實力吸引融資。因此,加大力度減稅降費、實質性降低企業負擔勢在必行。
為促進減稅降費落地,今年以來,我國出臺了多項減稅措施,例如,5月1日起實施降低增值稅稅率、統一小規模納稅人標準、試行留抵退稅三大深化增值稅改革措施;今年9月1日至2020年底,將符合條件的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貸款利息收入免征增值稅單戶授信額度上限,由此前已確定的500萬元進一步提高到1000萬元;10月15日起,下調大型商業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城市商業銀行、非縣域農村商業銀行、外資銀行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1個百分點,當日到期的中期借貸便利不再續做等。此外,我國還在進一步清理規范行政事業性收費和政府性基金等。
以上措施在數據上也有了充分體現。10月,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中的稅收收入13464億元,同比下降5.1%,這是今年以來我國稅收收入首次負增長。而隨著個稅起征點提高、印花稅收入下降,企業、個人可支配收入將不斷提高,這也將提高居民的消費能力,刺激消費,并激發企業的經營活力。(記者陶鳳于新怡)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