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權轉讓在A股市場并非新鮮事,但今年以來,頻頻亮相的國有資本頗為搶眼。金一文化大股東以1元轉讓控制權給北京海淀區國資委、紅宇新材實控
股權轉讓在A股市場并非新鮮事,但今年以來,頻頻亮相的國有資本頗為搶眼。金一文化大股東以“1元”轉讓控制權給北京海淀區國資委、紅宇新材實控人變更為中國輿情戰略研究中心等,均成為資本市場的熱點新聞。
據《證券時報》報道,截至目前,今年已有20余家A股上市公司正在參與或已經完成由國資系接盤的控制權轉讓事宜,交易金額超百億元。其中,三聚環保、新筑股份、金力泰等民營公司徹底變身國營企業。
多位業內人士對時代周報記者分析道,國資系高頻入主上市公司,一方面是因為二級市場持續下跌,導致之前高比例質押的大股東面臨平倉風險,同時,銀行等主要市場資金非常緊張,在現金流壓力較大的情況下,上市公司大股東只能出讓股權;另一方面,國資系實力雄厚,融資能力相對強,此時接盤成本低,有利于完成自身產業布局。
“只要短期內民營企業融資難題不緩解,國資頻頻接盤的現象還會持續。”東方高圣執行董事瞿镕對時代周報記者表示。
現金流困局
8月23日,山西民營煤炭巨頭永泰能源發布公告稱,其控股股東永泰集團與北京能源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下稱“京能集團”)簽署了《戰略重組合作意向協議》,京能集團將通過股權轉讓、資產重組、資產注入等多種形式,實現對永泰集團的絕對控股。
京能集團是北京市政府出資設立的國有獨資公司,主要業務涵蓋煤電、清潔能源、熱力等領域,2017年在中國企業500強排名第259位。如果重組成功,永泰集團的控股方將由民營資本轉變為國資。
轉讓控股權的背后,是永泰能源日益吃緊的現金流。今年以來,該公司已經連續出現了兩次債券違約。7月5日,永泰能源發行規模為15億元的短期融資券未能按期進行兌付,構成實質違約。8月27日,該公司另一個10億元的短期融資券亦發生違約。
2015年開始,永泰能源開始涉足頁巖氣勘探開發,并在資本市場上頻頻舉牌。公司從原來單一的煤炭業務,向電力、能源、醫療、物流、投資、物聯網等多個領域快速擴張。“新債還舊債”的模式也讓永泰能源的負債規模不斷擴大。永泰能源2018年半年報顯示,截至今年6月底,永泰能源負債總額為792億元,資產負債率為73.18%。其中短期借款達138億元,長期借款超過165億元,流動資產中貨幣資金則不足57億元。
當激進投資遇到融資收緊,流動性風險隨之而來。上述半年報預測,永泰能源將面臨流動性風險。“隨著國家金融去杠桿力度的加大,各項金融政策的陸續出臺與實施,金融市場資金全面收緊,對企業融資產生巨大影響。鑒于公司前期發展過快,投資項目較多,造成負債規模較大,資產負債率較高,在當前市場融資環境發生較大變化的形勢下,給公司帶來了較大的融資壓力和流動性風險。”半年報中寫道。
陷入流動性困局的上市公司,遠不止永泰能源一家。8月22日,隨著工商登記手續的辦理完畢,金一文化實際控制人正式變更為北京市海淀區國資委。今年7月,金一文化實際控制人鐘蔥以1元的價格將實控權轉讓給北京海淀區國資委,以獲得30億元的流動性支持。
金一文化面臨的是質押平倉危機。該公司7月7日發布的公告稱,因國內外宏觀經濟形勢、監管政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上市公司股價隨之亦受到較大影響。若后續上市公司股價繼續下跌,公司實際控制人和控股股東質押的相關股份有可能被強制平倉。
2014年上市的金一文化,主要從事貴金屬工藝品生產。上市之后,公司走上高負債、高并購的激進擴張道路。為了募集資金,大股東數十次質押股權,質押比例超過90%。在股價下跌和融資收緊的背景下,出讓部分股權以緩解資金壓力成為更好的選擇。
一家民營上市公司證券部工作人員告訴時代周報記者,民營企業今年的融資環境非常困難,成本越來越高。“銀行寧愿以5%的貸款利率借給國企,也不愿8%、10%的貸款利率借給民營上市公司,如果是普通私企,融資成本就更高了。”該工作人員說道。
“國資系高頻入主上市公司,對大部分上市公司大股東來說,都是一種被迫無奈的選擇。”瞿镕對時代周報記者表示,現在民營企業自身融資非常受限,很難拿到錢,而國資相對要容易些。“這個時候,誰有資金能夠幫忙解決問題,誰就是合作對象。”瞿镕說道。
青睞優質殼資源
今年被國資相中的標的,盡管存在流動性風險、股權質押風險等問題,但大多數仍是質地優良的上市公司。
被海淀區國資委收購控制權的金一文化,今年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87.52億元,同比增長42.92%;歸屬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9658萬元,同比增長190.05%。而今年7月,海淀區國資委入主的另一家上市公司—三聚環保,其營收和凈利潤規模實現多年連續增長。
今年以來,深圳市國資委旗下的兩大資本運作平臺,也分別入股了兩家上市公司。其中,8月4日,深圳市遠致投資有限公司與科陸電子控股股東饒陸華簽訂協議,擬受讓饒陸華持有的科陸電子1.52億股股份,將成為科陸電子第二大股東。9月9日,深圳市投資控股有限公司以近6億元的總價,受讓怡亞通的控制權。
深圳市國資委看中的科陸電子和怡亞通也屬于質地優良的上市公司。科陸電子是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致力于為智能電網和新能源應用、節能減排提供整體技術與產品解決方案。該公司此次轉讓股權主要是為了化解質押平倉風險。另一家,怡亞通則是中國第一家上市供應鏈企業,旗下現有600余家分支機構。2017年營業收入突破685億元。該公司連續七年上榜“《財富》中國500強”,并在2017中國企業500強中列261位。深圳市國資委在接受時代周報記者采訪時回復說,因涉及資本運作,話題比較敏感,不接受采訪。
瞿镕認為,二級市場目前估值比較低,在有充裕資金的情況下,國資當然會優先選擇優質的上市公司,尤其是本身業務非常健康,只是因為大股東質押發生風險而導致控制權轉讓的公司。
香頌資本執行董事沈萌對時代周報記者表示,上市公司迎來國資系實際控制人,未來預期會相對更穩定。國資股東可能會不斷支持上市公司發展,也會推動上市公司的資產重組。“作為殼而言,負債少、業務穩定、具有一定資產規模的殼更容易重組。”
國資改革推動
今年以來國資買殼頻率明顯增加,與國資國企改革提速不無關系。
今年以來,廣州、上海、天津、江蘇、山西等地均在緊鑼密鼓地醞釀新動作,根據自身情況制定改革路線圖和時間表。混改、資產證券化等仍是關鍵詞。例如,廣州提出,到2020年,力爭競爭類市屬國有企業全部實現整體上市或至少控股1家上市公司,資產證券化率達到80%左右。
7月30日,國務院正式公布《關于推進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改革試點的實施意見》,首次明確了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的功能定位、組建方式、授權模式等。第二批入圍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試點的央企共12家,近期有望正式推出,試點企業主要集中在發電、煤炭、建筑、建材等競爭性領域。
“對于國資來說,現在是完成產業布局的好時機,可以用比較低的成本收購到優質的上市公司。”武漢科技大學金融證券研究所所長董登新對時代周報記者表示。不過,董登新強調,國有企業的身份、地位比較特殊,應該做實體經濟的支柱和產業轉型的表率,不能脫離實體,去玩股權。這在股權并購上表現為,應圍繞主業等相關產業做上下游的延伸等。
8月19日,招商證券發文稱,國資出面收購上市公司股權,通常有兩個方面的考慮,收購方就是國有企業資本運營業務,買殼的目的有可能是為未來旗下優質資產證券化進行儲備。另外一種可能是,國有資本運營公司想要進行新興產業的投融資,先行介入相關行業上市公司,為未來進一步進行產業延伸提供基礎。
有觀點認為,國資今年頻頻接盤是在“積極囤殼”。沈萌認為,這是一種“幼稚甚至無知”的看法。“上市公司不是黃金現鈔或物資,囤了可以等著漲價,買了上市公司控股權還需要繼續投入維護或啟動重組,不然會繼續貶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