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部發達地區已經走過了工業化和快速城鎮化的階段,進入到以服務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為主導的后工業化時期9月2日,中國企業聯合會、中國企業家
東部發達地區已經走過了工業化和快速城鎮化的階段,進入到以服務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為主導的后工業化時期
9月2日,中國企業聯合會、中國企業家協會在西安發布“中國企業500強”名單。其中國家電網蟬聯榜首,500強的入圍門檻為年度營業收入306.89億元,較2017中國企業500強入圍門檻大幅提高了23.78億元,這是中國企業500強入圍門檻首次突破300億元大關。
那么分省份看,哪些地方入圍的企業數量靠前呢?數據顯示,2018中國企業500強中,全國31個省份中,除西藏和海南外,其他29省份均有企業入圍。其中,榜首北京入圍企業數量為100家,比去年減少了4家;與此同時,江蘇、山東、浙江入圍企業數量均增加了5家,其中江蘇達到了52家,位居全國第二,山東和浙江分別達到了51家和48家,廣東入圍企業數量與上年持平,為51家。
北京盡管比上一年度少了4家,但領先優勢仍不可撼動。從入圍世界500強的企業來看,繼2013年首次超過東京成為世界500強“總部之都”后,北京近年來穩居世界500強總部數量榜首,今年入圍世界500強數量53家,主要包括中石化、中國石油天然氣、國家電網、中國工商銀行等一大批大型中央和國有企業。
緊隨北京的江蘇今年入圍中國企業500強的企業增加了4家,超過了廣東,升至第二。不過對第一經濟大省廣東來說,盡管入圍企業數量退居第三,但廣東今年入圍世界500強的企業達到了12家,是江蘇的4倍。并且廣東入圍的企業中,大部分是民營企業,例如騰訊、碧桂園、華為、美的等。
從研發投入角度看,廣東省企業以3.3%的研發強度在所有區域中明顯領先。2018中國企業500強區域研發強度排名中,廣東省40家企業共完成研發投入1603.15億元;其中華為投資控股有限公司投入896.90億元,占全部40家企業的55.95%。
廣東體改研究會副會長彭澎對第一財經分析,近年來,在外需不是很強勁的情況下,廣東尤其是珠三角的企業必須通過提高附加值、提高產業層次來增強競爭力,在這方面,政府也出臺了很多政策推動企業往創新驅動發展。同時,由于廣東的市場化程度較高,創新型企業多,這些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和創新發展中,名次提升也比較快。
值得一提的是,北京、江蘇、廣東、山東和浙江這前五的省份總共入圍數量達到了302家,比上一年度增加了11家,占比超過了60%。比上一年度提高了2個百分點。這也說明,包括江蘇、浙江等在內的東部沿海大省在經濟轉型升級和結構調整的過程中,企業進一步做大做強。
從發展階段上看,中西部地區近幾年的高速發展,其中一大原因是承接了長三角、珠三角等沿海發達地區的產業轉移落地,大量的人口就近就業、就近城鎮化。但中西部地區所承接的產業轉移主要是制造端的環節,大部分研發設計、市場等環節和總部仍在東部沿海地區。
相比之下,東部發達地區已經走過了工業化和快速城鎮化的階段,進入到以服務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為主導的后工業化時期。新興產業、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的發展,讓東部大省仍保持明顯的優勢位置。
有業內專家認為,目前盈利多、高增長的新興企業,仍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區,盡管中西部的發展也在加快,但短期內不可能趕上沿海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