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業融資貴、融資難的問題,對關注實體經濟發展的人來說,早已不新鮮。不過近兩天,國務院促進中小企業發展工作領導小組、央行相關負責
中小企業融資貴、融資難的問題,對關注實體經濟發展的人來說,早已不新鮮。不過近兩天,國務院促進中小企業發展工作領導小組、央行相關負責人在公開會議上對中小企業融資問題做出密集回應。
20日,國務院促進中小企業發展工作領導小組第一次會議指出,對大中小企業要平等對待,加大金融支持力度,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21日,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朱鶴新在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稱,央行將疏通貨幣政策傳導機制,通過機制創新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和意愿,切實有效緩解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
對于上述表態,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應用經濟學博士后盤和林認為,在中小企業、民營企業發展景氣指數不及預期的大背景下,關注中小企業融資問題,對準了該類企業當前的發展痛點,極具現實意義。
人民幣 中新經緯張義華 攝
大型國企較中小民企更具融資優勢
為何中小民企融資這么難?上海金融與法律研究院執行院長傅蔚岡認為,大型國企在融資方面對中小民企的擠出效應不容忽視。
這一效應在國資委官網文章《國企去杠桿如何穩步推進》中得到進一步印證。文章指出,在獲得外部債務融資時,國有企業比中小民營企業更具優勢,在具有同等信用資質的情況下,國企通常能以更低成本、更為便捷地獲得銀行貸款、債券融資和信托融資。
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7月發布的研究報告印證了上述判斷。報告顯示,從融資規模來看,過去3年國有企業平均融資規模迅速上升,從2015年的7.15億元上升到2017年的22.54億元,民營企業從5.99億元下降到4.6億元。而從融資成本來看,國有企業通過銀行貸款、債券融資、股權融資和其他融資方式開展融資活動時的成本均低于民營企業。
對于“國企為何存在融資優勢”,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國務院參事室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員魏加寧對中新經緯客戶端(微信公眾號:jwview)分析稱,主要是因為國有企業和國有銀行存在借貸雙方的“雙側預算軟約束”。
對于預算軟約束這一概念,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平新喬給出的解釋是,它描述了政府或銀行(資金提供者)對企業(資金需求者)在資金使用時的態度,這種態度使企業在使用資金時因缺乏約束而偏向于大量借債且資金使用效率極為低下。
魏加寧進一步提出,“雙側預算軟約束”會帶來一個嚴重的問題——居高不下的國企杠桿率。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陳彥斌補充道,宏觀杠桿率高企是現階段中國經濟面臨的突出問題,杠桿率在不同部門之間以及各部門內部體現出明顯的結構性特點,杠桿率最高的部門是企業部門,而企業債務的三分之二以上聚集在國企。
據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與國家資產負債表研究中心聯合發布的《中國去杠桿進程報告(2017年度)》,目前,國企債務占全部非金融企業部門的62%,國企杠桿率顯著高于非金融企業的平均水平。國家發展改革委最新數據也顯示,截至6月底,全部國有企業資產負債率達64.9%,中央企業的資產負債率為67.8%。
國家發展改革委、人民銀行等五部門于本月8日聯合印發《2018年降低企業杠桿率工作要點》。該文件提出,既要建立國有企業資產負債約束機制,也要加強金融機構對企業負債的約束,限制高負債企業過度債務融資。
對此,陳彥斌認為,此舉有助于增強對國企資產負債的管控和約束,有利于限制增量債務的產生,同時敦促國企加速化解存量債務,加快國企去杠桿進程。
利率市場化改革能否利好中小企業融資?
有專家指出,利率市場化改革或是醫治中小企業融資難的一劑“良方”。利率市場化改革的優點在于,通過放開利率管制和形成市場化的利率機制,使利率能及時、準確地傳遞市場信息,引導資金的優化配置。
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曾提出,利率市場化之后,商業銀行對貸款的議價能力下降,面向大型企業的貸款利率可能進一步降低,但銀行對大企業放款的意愿也會降低。因此,越來越多大企業會探索轉向融資成本更低的資本市場,屆時,商業銀行將有更多信貸資源用于支持中小微企業融資需求。
中國人民銀行 中新經緯王潮 攝
在近幾年的利率市場化改革中,市場普遍認為,有兩件事意義重大。一是央行決定自2013年7月20日起,全面放開金融機構貸款利率管制;二是央行決定從2015年10月24日起,對商業銀行和農村合作金融機構等不再設置存款利率浮動上限。
在這兩個政策出臺之前,中國的存貸利率受到嚴格管制。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副教授馬勇將這一管制描述為“存款利率管上限,貸款利率管下限”,并稱這使金融市場出現分割。
所謂金融市場分割,是指在主要服務于大型國有企業的正規金融市場上,利率被控制在較低水平;然而,在主要服務于民營企業的民間金融市場上,借貸利率卻明顯高于前者水平。
中信證券研究部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師明明進一步提出,長期以來,中國利率一直由“雙軌”決定,一方面存貸款利率受到基準利率的管制,存在較大利差;另一方面貨幣市場利率又已經完全由市場決定。
恒大研究院首席經濟學家任澤平補充道,“管制利率一刀切時,銀行出于收益覆蓋風險的原則,不愿意貸款給風險更高的中小企業”。這就產生了上述馬勇所說的融資領域“國企過熱”、“民企過冷”的信貸結構失衡問題。
在回顧中國利率市場化進程時,明明提出,“從放開同業拆借及銀行間回購利率,到放開貸款利率管制,再到近年來加速推進的存款利率市場化,中國目前已處在利率市場化的最后階段”。
他認為,此前為了維護金融市場和銀行經營的安全,設定利率雙軌制,但是,在經濟經歷高速發展且面臨轉型的背景下,若繼續推行“雙軌制”、限制利率波動范圍,會對資金自由流動形成阻礙。
雖然早在2013年和2015年,央行就已分別放開商業銀行貸款利率下限和存款利率上限,但機構認為,“隱性”存款利率上限仍然存在。對此,人民銀行研究局局長徐忠給出的解釋是,由于金融機構定價機制和貨幣政策傳導等條件尚不成熟,中國在放開存貸款利率管制的同時仍保留了存貸款基準利率。
然而,央行行長易綱4月的博鰲論壇講話,卻被市場認為透露出進一步推進改革的強信號。易綱稱,“中國目前仍存在利率雙軌制……但是國家正在加快利率市場化改革,推進兩個軌道的利率逐漸統一”。對此明明認為,這意味著“雙軌制下的雙重利率決定機制最終將要趨同,中國利率有望全面實現市場化”。
任澤平坦言,從利率市場化改革開始直到今天,存貸款利率市場化是最難啃的“骨頭”。原因是,大型國企此前曾享受管制低貸款利率的紅利,一旦貸款利率市場化,該類企業融資成本將會增加,改革難免受到一定的阻力。
而瑞穗證劵首席經濟學家沈建光則表示,今后雖然各銀行仍需接受市場利率定價自律機制的管理,但存款利率自律上限或將放開,意味著隱性上限管理或將進一步放松,利率市場化改革將更進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