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銀行7日公布的最新外匯儲備規模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7月末,中國外匯儲備規模為31179億美元,較6月末上升58億美元。在人民幣匯率加
中國人民銀行7日公布的最新外匯儲備規模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7月末,中國外匯儲備規模為31179億美元,較6月末上升58億美元。在人民幣匯率加速貶值的背景下,外匯儲備不降反升,引發市場關注。
資料圖 中新經緯 攝
對此,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高級研究員、國家外匯管理局國際收支司原司長管濤表示,“外匯儲備增加意味著跨境資金流動總體穩定”。
交行金研中心首席金融分析師鄂永健表示認同,并分析道,從影響外匯儲備規模的主要因素來看,匯兌因素對7月外匯儲備規模變動的影響較小,債券估值因素則對其略有負面影響。在這種情況下,外儲規模的上升,表明當前跨境資金流動形勢總體穩定,資金保持凈流入態勢。
Wind數據顯示,7月美元指數相較上月微漲0.02%,美元相對于歐元、日元和英鎊分別變動-0.06%、0.65%和1.06%;7月海外主要國債收益率均小幅上行,其中,十年期美債收益率上升11bp。
管濤、鄂永健還表示,7月外儲的增加表明,在人民幣貶值壓力加大的情況下,央行未就人民幣匯率進行干預。
中國銀行全球市場部總經理甄梅認為,本輪匯率波動主要由市場推動,央行基本不再進行常態化干預,由市場力量主導的價格波動促進了匯率彈性的增加,有利于發揮匯率調節國際收支的緩沖器作用。
中信建投首席宏觀分析師黃文濤補充道,央行可以與商業銀行進行掉期交易,如果對手方通過即期交易平盤,央行便能在不消耗外儲的情況下,增加市場上的美元供給,減輕人民幣貶值壓力。從目前即遠期匯率倒掛的情況看,這可能是央行調節匯率的一種方式。此外,目前央行的調控工具較為充足,有超過3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作為支撐,如果人民幣貶值預期進一步發酵,央行有力量去應對。
此外,國家外匯局6日公布的二季度國際收支平衡表(初步數)顯示,中國經常賬戶順差369億元,資本和金融賬戶(含當季凈誤差與遺漏,下同)逆差369億元,其中,非儲備性質的金融賬戶(含當季凈誤差與遺漏,下同)順差1160億元,儲備資產增加1526億元。
鄂永健援引上述數據稱,二季度資本和金融賬戶順差環比減少,未來受人民幣貶值的影響,資本和金融賬戶可能面臨一定壓力,但跨境資金流動有望保持基本穩定,不會出現資金大規模外流現象。
管濤則進一步提出,需繼續鼓勵國際資本流入,這樣有利于彌補經常項目可能出現的逆差,也能夠對沖境內資產重新配置需求產生的資本外流。他建議,可以按照外商投資企業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擴大國內制造業和服務業的市場準入,改善營商環境;另外,也可以抓住人民幣債券和股票加入全球指數的有利時機,進一步完善市場基礎設施、配套制度,提升國內股票、債券、商品和外匯等市場的開放程度,更加有效地利用外資。
展望后市,申萬宏源宏觀分析師邱滌凡稱,跨境資本流動短期無憂,預計年內外匯儲備總體穩定。但外儲和匯率的脫鉤或將延續,而中美經濟基本面和貨幣政策的分化也決定了人民幣匯率短期內仍有壓力。然而,隨著下半年去杠桿節奏更為穩妥有度,積極財政、基建補缺、擴大開放、穩定預期等對沖性安排逐步落地,預計人民幣匯率繼續貶值的空間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