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關注行業最近的情況,將加快出臺互聯網金融整治下一階段的方案細則,引導行業正本清源。一位監管人士強調。本報記者 張末冬當現金貸從狂
正在關注行業最近的情況,將加快出臺互聯網金融整治下一階段的方案細則,引導行業正本清源。”一位監管人士強調。
本報記者 張末冬
當現金貸從“狂飆猛進”陡轉直下后,互聯網金融行業的“排頭兵”——P2P網貸機構正在遭遇不小的挑戰。
融360監測數據顯示,7月7日至7月13日網貸行業成交量為405.17億元,較前周環比回升下降5.90%,當周資金凈流出額高達40.47億元,其中14家平臺資金凈流出額均超過億元。
另據網貸之家不完全統計,2018年6月共出現63家問題P2P平臺,7月上旬,問題平臺已有23家。這是2016年8月出臺《P2P網絡借貸業務管理暫行辦法》之后,22個月來最大規模的單月問題平臺集中爆發,更令人擔憂的是,整個行業正受到恐慌情緒影響。
平臺合規問題有待加強
事實上,互聯網金融的前期整治效果已經顯現。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數據顯示,專項整治以來共有5074家從業機構退出,不合規業務規模壓降4265億元。而據深圳互金協會披露的數據,截至2018年6月末,整改類P2P機構的不合規業務余額較整改初期下降87%。
同時,近日監管要求,在2018年下半年到2019年6月針對P2P集中開展專項整治,通過全面現場檢查,實施分類分級管理,加大違規違法處置措施,爭取在2019年下半年到2020年使P2P機構進入常態化監管。
“爆雷”的集中爆發緣于多種原因。例如唐小僧屬于信息披露狀況不良,投資人也無法獲得底層資產的具體情況,實際上有非法集資的嫌疑。另外,有些平臺在資金存管等合規要求方面推進緩慢,依舊有資金池、大額標等歷史遺留問題未整改,造成平臺抗風險能力弱。
中金公司研究員王瑤平分析,本次網貸平臺“爆雷”潮的主因在于,一是一些主打自融、虛假標的、資金池等龐氏騙局的平臺在監管趨嚴下難以為繼;二是流動性趨緊導致貸款端(尤其大額)逾期率上升、平臺累計的準備金難以足額賠付;三是投資者資金流入放緩,導致存在期限錯配的平臺流動性問題凸顯(6月行業成交量及余額出現“雙降”)。
可以說,新興的互金行業,尤其是一直處在風口浪尖上的網貸機構,與投資者之間的信任關系比較脆弱。而這種癥結出現的原因,有外部經濟環境的影響,有金融行業強監管的效應,但更多還是需要身處行業中的每個人去反思。
流動性壓力有所分化
中金公司在其最新報告中稱,預計P2P退潮或仍將持續2至3年。在滿足監管合規要求基礎上,再考慮運營成本的攀升,3年后正常運轉平臺預計不超過200家,僅為目前運營平臺數量的10%左右。
“信心比黃金還重要。”統計數據顯示,6月網貸行業活躍投資人、借款人分別為408.37萬人、435.2萬人,其中投資人數環比下降1.95%,借款人數下降0.32%。受流動性影響,據記者了解,不少平臺已經有了每日“限兌”額度,延長了提現的時間。“雖然一定程度上損失了投資人的體驗,但這種時候還是要保證平臺流動性的可控,不要出現大的風險。”一位網貸機構管理人員告訴記者。
然而,用戶非理性提現還是加速了平臺的清場。由于處在合規備案期,按照要求,平臺不能通過發行新增標的承接過去期限錯配的資產,加上舊的資產沒有到期退出,投資人一旦贖回,平臺就必須依賴自有資金墊付。
記者觀察到,流動性吃緊成了幾乎所有平臺的問題。一個直觀的感受是,各平臺債權轉讓市場的“火爆”。多位業內人士也向記者表示,債轉數量的確有顯著升高。
不過一位行業內人士也認為,各平臺受影響程度還有較大的不同,“主要是看投資人特點以及產品設計特點”。他告訴記者,客戶方面,有些平臺吸引了很多金融小白客戶,這部分人群對P2P并不了解,過去,只看收益卻沒有關注風險,容易在市場恐慌下撤資,對平臺負面影響很大。相比而言,成熟理性的投資者則還會關注平臺本身的具體情況。產品設計方面,一類平臺是按照監管要求,不承諾流動性,這樣的結果就是短期內成交量下滑,但不會產生特別大的風險;另一類平臺自己有活期產品,保證了用戶的流動性體驗,這對平臺自身是危險的。目前,后者的壓力非常大。
上述分化得到了不少機構的共識。另一位國資平臺負責人則向記者透露,近一段時間該平臺復投率的確有下降,但由于平臺資質、背景好,一些行業的避險資金從其他機構轉向該平臺,新手標成交量明顯增大,一定程度上對沖了復投這一塊的壓力。“但除了頭部平臺外,其他壓力可以說非常大”,他坦言。
避免處置風險帶來的風險
但一位專家也表示,目前“爆雷”的基本上是前期產品有問題,或不合規情況較為嚴重、債權逾期導致,隨著整個行業壓力加大,預計之后會有因為流動性壓力出現風險的平臺。所以還是應當警惕不必要的恐慌,進行適當引導。
為避免產生“處置風險的風險”,7月16日,上海、廣州、深圳等地互聯網金融行業協會接連針對行業近期爆發的問題發聲,要求各網貸平臺嚴格落實中央及省市對網貸限額等監管要求,同時做好風險防范工作,以化解可能造成的風險。
當日晚間,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發布消息稱,相關部門應進一步加大打擊惡意逃廢債等行為,同時,進一步發揮司法協作、資金存管、信息披露、信用信息共享等基礎設施手段作用,形成失信聯合懲戒。這也會對惡意逾期產生一定的警示作用。
近日,在由上海新金融研究院主辦的“第八屆上海新金融年會暨第五屆金融科技外灘峰會”上,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有關業務負責人表示,相信未來會涌現出更多真正優秀的網貸企業,所以對網貸不能“一棒子”打死。
北京大成律師事務所合伙人、互聯網金融法律專家肖颯表示,期待多數P2P平臺平穩良性退出,留下來的龍頭企業要真正肩負起普惠金融的重擔。“在投資人信心低落的情況下,行業鼓舞起來,亦需要各方面配合。”肖颯直言,比如,政策上備案進度是否可以加快;法律上在線起訴迅速結案,抓緊執行等。
“正在關注行業最近的情況,將加快出臺互聯網金融整治下一階段的方案細則,引導行業正本清源。”一位監管人士向記者強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