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證券報記者獲悉,目前正在進行的違約債排查,評級機構是監管關注重點。加之放開外資評級機構進入境內市場,評級機構內外承壓,行業優勝
中國證券報記者獲悉,目前正在進行的違約債排查,評級機構是監管關注重點。加之放開外資評級機構進入境內市場,評級機構內外承壓,行業優勝劣汰加速。
評級機構承壓
接近監管部門的人士透露,近期正在進行的違約債排查中,評級機構是否恪盡職守、勤勉盡責是監管排查的重點。目前,監管正在對違約債逐一排查,一查到底。隨著監管排查的推進,評級機構違規將陸續浮出水面。從發行端排查,一定程度上可紓解債券違約引發的市場恐慌,在打破剛兌的前提下,保護投資者利益。
某評級公司北京地區負責人表示,監管收緊后,評級機構壓力增加。同時,債券投資機構普遍認為,評級提供的信息有限,大大增加了投資者的信息成本。提供有用的評級信息,成了評級機構的當務之急。
另一家國內一線評級機構從業人員表示,業務沒有前些年好做。一方面,放寬外資評級機構入場展業后,本土評級機構業務量縮減;另一方面,違約潮下,評級風險驟增。此外,評級機構人員流動大,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評級業務質量。
監管方面相關人士表示,將來或考慮不將評級作為信用債發行的必要條件。如此一來,評級機構業務量或面臨大幅縮水。
盡管面臨如上壓力,債券投資者表示,市場依然需要優質評級機構,因為自發評級的成本太高。
拉曼資產總經理王毅之表示,債券私募自己做評級成本很高,主要成本在于標的資產數量眾多,而內部評級人員數量不足。覆蓋標的資產需要持續性跟蹤走訪、全方位調研,成本很高。除大面積覆蓋標的資產以獲得信息排序基礎外,內部對于真正要投資的標的的細節把控要尤其審慎,這也客觀上增加了成本。
優勝劣汰提速
業內人士表示,這一波違約潮將促進評級機構優勝劣汰。
“目前債券發行初審評級市場價在15萬元左右,跟蹤評級在3萬-5萬元左右。大部分評級是發行人付費,債券評級注水較常見。”北京某中型券商投行部負責人告訴記者,但違約潮中,評級公司操作變得謹慎,因為“誰也不想踩雷”。但鑒于評級的發行人付費制度,以及行業競爭,評級公司即便知道所評價的公司存在問題,也很少事先給其發行的債券降級。大家看到的都是出問題后,評級公司“馬后炮”給其評價的債券降級。
“評級說到底是要評價公司的償債不確定性。目前,融資收緊,信用債償債不確定性整體上升,但評級公司大多不會主動降低其評價的公司評級,畢竟以后還要跟他們做生意。”他說。
評級本身具備一定的主觀性,這也成了評級公司濫用評級的借口。尤其目前信用債流動性堪憂,AA評級債基本賣不動。如果能將評級從AA提升到AA+,大多可確定該券能夠發行成功。
但“踩雷”太多,勢必會影響公司聲譽。這波違約潮,評級公司面臨大考,另一券商債券承銷人士告訴記者。
一位就職于國際一線評級機構的分析師表示,評級機構的獨立性需以完善的內控制度為基礎,“公司的接單部門(商業部門)需與做單(分析部門,后期合規)隔離,且公司的財務收入需與做單部門(分析部門,內控部門)脫鉤。”
國內某評級機構工作人員表示,國內評級機構業務部門和商務部門也有防火墻,關鍵還是在制度貫徹執行上。
業內人士表示,誰能完善內控并貫徹實施是決定誰能從違約潮安度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