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城市發展研究會空港城市發展委員會、復旦大學國際空港城市研究中心15日在長沙聯合發布《中國空港經濟區(空港城市)發展藍皮書2018》。中國城市發展研究會空港城市發展委員會、復旦大學國際空港城市研究中心15日在長沙聯合發布《中國空港經濟區(空港城市)發展藍皮書2018》。該
該藍皮書全景式分析和研究了一年來中國空港經濟區(空港城市)發展的成效、問題和趨勢,旨在為各級政府、空港經濟區發展及臨空產業項目投資建設提供參考和趨勢性意見。
藍皮書指出,在中國社會經濟發展中,空港經濟區將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中國幾乎所有設立自貿區的省份,都把空港區域作為自貿區的核心功能區,尤其是內陸地區,空港經濟作為對外開放“門戶”和國際貿易“窗口”,越來越占據重要地位。
截至2017年底,中國32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均已明確提出空港經濟區發展的相關指導意見,各省市明確規劃并進行建設的空港經濟區有67個。其中,中國客運量超過1000萬人次的32個機場均已規劃建設空港經濟區。
藍皮書指出,空港經濟在促進產業升級、加快新舊動能轉化和擴大對外開放、助力“一帶一路”建設與促進城市群的發育與成熟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例如長沙空港,引入了中國首個低速磁懸浮項目,以空港+磁懸浮+高鐵+城市軌道交通,打造了獨特的立體綜合交通樞紐,以京廣與滬昆高鐵交匯的黃金十字,有效輻射了長(沙)株(洲)(湘)潭城市群和中南腹地省份。”中國城市發展研究會空港城市發展委員會執行會長、復旦大學國際空港城市研究中心主任王學東說,由于空港經濟區在中國的發展歷史還比較短,“高端產業規模較小、城市服務功能不強、支線機場發展臨空經濟區尚需繼續探索,是目前空港經濟區發展存在的‘短板’”。(完)(記者 唐小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