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近期新一輪債券違約的迅猛來襲,一直被看好的環保行業也迎來了轉折點。除了前一段時間被曝債務違約、資金鏈危機的*ST中安、神霧集團、
伴隨近期新一輪債券違約的迅猛來襲,一直被看好的環保行業也迎來了轉折點。除了前一段時間被曝債務違約、資金鏈危機的*ST中安、神霧集團、盛運環保和凱迪生態等民營企業,就連旗下5家上市公司的大型央企中國節能環保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節能”)都未能幸免。
四只債券被暫停上市
中節能5月28日發布的公告稱,由于公司2016年度、2017年度經營業績出現連續虧損,根據《上海證券交易所公司債券上市規則》的有關規定,G16節能1、G16節能2、G16節能3、G16節能4不再符合上海證券交易所債券質押式回購交易的基本條件,上海證券交易所不再將G16節能1、G16節能2、G16節能3、G16節能4作為回購質押券納入質押庫,并停止債券質押式回購入庫申報。上交所同意為本次債券提供轉讓服務,請需要轉讓的投資者提前做好質押券出庫。
其實,5月17日,中節能就發布公告稱,該公司債券“G16節能1”“G16節能2”“G16節能3”“G16節能4”自2018年5月10日起在上海證券交易所競價撮合平臺暫停上市。原因是公司連續兩年歸屬于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負,根據《證券法》第六十條、《上海證券交易所公司債券上市規則》第6.10條等規定,上述債券被暫停上市。
根據中節能2017年審計報告,公司2016年和2017年凈利潤分別為12.47億元、15.13億元,但歸屬于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分別為-10.13億元和-7.54億元。對此,中節能信息披露負責人管迪此前向媒體表示,2017年出現虧損,主要是公司根據國資委的要求,通過計提資產減值準備加大歷史遺留問題化解力度,便于公司后期“輕裝上陣”所致。另外,導致歸母凈利潤虧損的原因,還因為2016年,中節能下屬重慶中節能實業有限責任公司因所持股的非并表企業海東青停牌事項影響,計提了長期股權投資減值準備。
資料顯示,2016年8月,中節能發行4只綠色公司債券,總規模為50億元。這是當時最大規模的綠色公司債券,也是國內首單經過雙重綠色認證的綠色公司債券。其中,第一期發行30億元,票面利率為2.89%,低于同類普通公司債平均發行利率約27bp;第二期發行20億元,票面利率為3.13%,低于同類普通公司債平均發行利率約25bp,均創下非金融企業發行同期限綠色債券的歷史最低成本。
作為中央企業中唯一以節能環保為主業的產業集團,中節能目前擁有563家子公司,其中二級子公司28家,上市公司5家,業務分布在國內30多個省市及境外60多個國家和地區。初步統計顯示,自2006年開始,中節能發行各類債券42只,累計債券融資規模為796.0億元,目前仍存續的有17只。截至2017年,中節能總負債約為1011億元,其中流動負債411億元,非流動性負債600億元。
對于公司債券的暫停上市,管迪認為,公司受債券暫停上市影響較小。“截至2017年底,中節能 2016年綠色公司債券募集資金共投向27個綠色產業項目。其中,21個綠色產業項目已投入運營。隨著2018年公司業績的好轉,上述債券在2019年第一季度便會恢復上市。”管迪表示。
違約潮下環企扎堆“中招”
為了維護和促進債券市場穩定發展,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2014年上交所發布了《關于為暫停上市債券提供轉讓服務的通知》,只要是暫停上市債券的發行人均可以向上交所申請為該暫停上市債券提供轉讓服務。但是,上交所將從信息披露、履約、評級、暫停上市原因等多方面綜合考慮,對誠信狀況良好、無重大違法違規行為的發行人,將同意為其提供相關轉讓服務。
“中節能被暫停上市的四只債券,還能被上交所同意為其提供轉讓服務,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也顯示出中節能公司作為唯一節能環保央企的實力。”有業內人士向《經濟參考報》記者坦言。
2018年,新一輪債券違約潮接連來襲。據中金公司最新報告顯示,截至目前,2018年以來,國內債券市場新增違約發行人已達到8家,分別是億陽、柳化、富貴鳥、凱迪、滬華信、金特、神霧環保、中安消,涉及債券11只,規模95億元。其中有5家均在4月下旬以來暴露違約。除新違約發行人外,還有已出現違約的發行人如丹東港和川煤陸續又有5只債券規模49億元到期確認違約。
其中,環保企業更是“首當其沖”,先后出現債券違約和資金鏈危機。2018年前5個月,包括神霧環保、*ST中安、盛運環保、凱迪生態、美麗生態等多家環保公司出現不同程度債券違約,涉及金額合計逾40億元。其中三家公司的債券違約,更是集中爆發在5月3日到5月7日的四天時間里。
對此,光大證券首席固定收益分析師張旭表示,客觀地講,本輪所謂的“違約潮”與2016年相比有明顯的不同。2016年的違約潮,主要是由于經濟下行的客觀背景以及個別發行人的主觀償債意識淡薄所致。本次所謂的“違約潮”,更多的是由于“金融強監管”以及“政府債務強監管”所引發的廣義信用收縮。“‘金融強監管’對依靠激進融資進行過度擴張的主體影響較大;‘政府債務強監管’對資金回流受控于政府的主體影響較大。部分發行人同時具有上述兩個屬性,因此出現風險的概率更高。事實上,在今年以來的6家新增違約人中,神霧環保、凱迪生態均是這類公司,占新增違約人的1/3。此外,個別公司債發行失敗事件也體現出市場對于這類主體的擔憂。”張旭坦言。
至于環保企業扎堆“中招”的緣由,在受訪的多個專家看來,主要因為一般環保項目投入資金量大,目前貸款利率上行對上市公司現金流產生較大影響,進而影響行業公司市場開拓。業績達不到預期,新的市場無法開拓,企業的償債能力就會受到較大的考驗。而且大型央企以及其他領域公司紛紛跨界進入環保行業,行業競爭不斷加劇,盈利能力面臨巨大考驗。
環保行業或進入洗牌期
經過近20年的發展,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投資的高潮已經過去,污水處理、垃圾焚燒、電廠脫硫脫硝的處理率均已達到90%左右。大批資本進入,在規模有限的市場上跑馬圈地,最有可能導致的結果就是大打價格戰,掀起低價競標之風。其后果就是擾亂整個環保市場,傷害行業的健康發展,最終也會影響環境治理的效果。
而在綠色金融市場方面,伴隨國家綠色發展戰略的大背景,我國綠色債券呈現井噴發展態勢。WIND最新統計數據顯示,自2016年綠色債券市場正式開啟以來,經過近兩年的發展,截至今年年初,我國共發行各類綠色債券共計近300只,規模達6000億元左右。尤其是去年下半年以來,迅速升溫。
事實上,2017年全年中國在境內和境外累計發行綠色債券(包括綠色債券與綠色資產支持證券)185只,規模達2772.8億元。相比2016年的83只2095.2億元,在發行只數上大漲122.9%,規模也增加32.3%。
除了規模上迅速發展以外,我國在綠色債券制度的制定和完善方面也取得了進步,但仍需完善。“綠色債券認證標準不統一,給市場留下套利空間,一些債券‘漂綠’現象也難以杜絕。”北京一位第三方評估機構相關負責人表示,央行、證監會兩部委聯合發文,新規更為具體,能在很大程度上壓縮套利空間,明確規則,促進市場健康發展。
在業內專家分析看來,雖然企業出現大面積債券違約不會是常態。但是從中可以看出,資本市場對于環保行業青睞程度較之前有所降低,行業或許已過爆發期。隨著行業的發展,必然進入行業洗牌期,未來擁有優質現金流資產以及核心技術的公司將更容易獲得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