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海底撈國際控股在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據招股說明書顯示,2017年,公司營業總額為106 37億元,同比增長超35%;年利潤達11 94億元,
5月17日,海底撈國際控股在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據招股說明書顯示,2017年,公司營業總額為106.37億元,同比增長超35%;年利潤達11.94億元,同比增長約21.7%,目前已成為全球最大的中式餐飲集團。
將近4萬億的中國餐飲市場,上市企業卻屈指可數。因為標準化、財務不透明等因素,中國餐飲往往被資本拒之門外。而食品安全也成為海底撈申請上市的第一大攔路虎,“老鼠門”造成的重創給海底撈敲響了警鐘。伴隨著中式餐飲的激烈競爭,品牌老化也是海底撈不得不正視的關鍵。
中國品牌研究院研究員朱丹蓬對億歐表示,餐飲產業鏈條的復雜性決定了整體食品安全的管控難題,這一點對海底撈來說也是巨大的挑戰。未來海底撈更多的是國際化進程,食品安全可以保證的前提下,依托百億的體量和品牌,才能得到股民的追捧。
2017年營收過百億 排名中式餐飲第一名
成立于1994年的海底撈,因為貼心到變態的服務,曾被稱為“業界神話”。 創始人張勇更是通過底料分拆上市等資本運作構建了集合頤海國際、蜀海供應鏈等為一體的餐飲集團。
截至最后實際可行日期,海底撈擁有及運營的餐飲數量達320家。包括中國內地的296家餐飲以及24家位于臺灣、香港及海外在新加坡、韓國、日本及美國的餐廳。
▲海底撈近三年營收
根據沙利文報告,按2017年收入計算,海底撈在中國和全球的中式餐飲市場中均排名第一。據招股說明書,海底撈收益由2015年的57.57億元按35.9%的復合年增長率增至2016年的78.08億元,并進一步增至2017年的106.37億元;年度利潤由2015年的4.12億元增至2017年的11.94億元,復合年增長率為70.5%。
海底撈預期,2017年至2022年中國餐飲服務市場繼續以復合年增長率9.6%保持穩步快速增長,2022年總收入將達到62800億元。
二線市場成主力 外賣業務快速增長
據海底撈遞交的招股書透露,二線市場才是海底撈的主要戰場。其超過一半的餐廳都分布在二線城市,共有120家,同店銷售35.2萬元,同樣排名首位。不過三線城市也充滿潛力,表現在同店銷售增長率最高,達到16.3%。此外,海底撈人群消費為97.7元,已接近百元。有趣的是,這一數字在三線城市不降反增,甚至高于二線城市。
▲海底撈營收分布圖
外賣業務被認為是促進其業績增長的主要動力之一。自2010年提供外賣業務以來,截至最后實際可行日期,海底撈于中國超過40個城市經營外賣業務。利沙文報告,海底撈中國首家推出外賣業務的火鍋餐廳。其外賣業務收入也由2015年的7407萬增長至2017年的2.2億,目前已占據營收的2%左右。
國際化也成為海底撈下一步布局的重點。海底撈目前在中國內地以外擁有19家餐廳,2017年營收達到7億,人均消費遠高于國內,達到179.6元。創始人張勇表示,海底撈預計今年會在倫敦、澳大利亞、加拿大等海外市場新開多達10家門店。
食品安全成第一大攔路虎 海底撈上市存挑戰
由于營收不透明,中國餐飲企業上市困難重重。主營山西“手工面”的九毛九在遞交上市申請后又主動終止IPO,內部人士稱“政策環境不好,來年再報。”粵式火鍋大佬也于近期借殼謀求上市。雖然在現階段取得了亮眼的業績,但餐飲的管理紛繁復雜,涉及的鏈條從供應鏈到消費者,隨著門店的快速擴張,海底撈也將面臨諸多考驗。
海底撈在招股書中提到,由于快速擴張,風險主要涉及運營層面,尤其在食品安全及質量一致性、餐廳店長人才庫、供應鏈管理方面。以服務為最大特色的海底撈坦言,“如果用餐體驗質量下降,我們的餐廳無法持續成功。”
而食品安全也是海底撈亟待解決的主要問題。2017年8月,海底撈兩家門店被曝出衛生問題,廚房出現老鼠、沾有油性食物殘渣的洗碗機以及一名試圖用湯勺修理下水道堵員工。盡管海底撈在第一時間發表致歉聲明并作出一系列調整,涉事餐廳也在整改后恢復營業。但無疑,這次事件對海底撈的品牌造成重創。正如招股書中提到的,“質量控制體系任何重大失誤或缺陷或會對我們的影響、財務狀況及經營業績產生重大不利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