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日~22日,2018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與世界銀行春季年會在美國華盛頓舉行。與往年一樣,今年的春季年會聚集了全球中央銀行家、財政
4月16日~22日,2018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與世界銀行春季年會在美國華盛頓舉行。與往年一樣,今年的春季年會聚集了全球中央銀行家、財政部長、金融業決策者和頂尖學者,共同討論世界經濟、全球金融體系、國際發展、消除貧困等重要議題。
IMF副總裁張濤在年會期間介紹了當前的全球經濟金融現狀和中長期面臨的潛在問題。在4月17日發布的《世界經濟展望》(WEO)中,IMF維持全球經濟2018年和2019年分別增長3.9%的預測。
張濤在講話中表示,“全球經濟增長處在陽光期”,IMF依舊對全球經濟前景感到樂觀。但他也坦言,“陽光期也并不會永遠持續下去”,中長期來看,金融環境收緊、地緣政治沖突、貿易爭端等給全球經濟增長帶來更多不確定性,令“陽光期伴隨朵朵烏云”。
基于此,張濤稱,IMF呼吁各國未雨綢繆,開展急需的政策行動和改革,以獲得更好的應對下一次經濟下行周期的能力。
張濤還分享了IMF認為的全球未來面臨的三大任務:遠離和消除貿易保護主義;進一步防范財政和金融風險;增強經濟增長包容性。
“陽光期”宜未雨綢繆
對于目前全球經濟基本判斷,張濤表示,IMF依舊對全球前景感到樂觀。
他解釋道,如同最新的WEO所顯示的,2017年全球經濟增長達到了3.8%的新高,是2011年以來全球錄得的增長最快的一年。IMF預計,2018年、2019年全球經濟增長率將進一步上升至3.9%。
他稱,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來自投資、貿易和金融等領域的活動。“其中,亞洲貢獻了2/3的全球經濟增長,依然保持了世界經濟增長火車頭的地位。本次增長是全球范圍內的增長,也是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首次比較廣泛而強勁的增長。”
區分發達經濟體和新興經濟體來看,IMF預計,發達經濟體將在2018年、2019年繼續以超過潛在增長率的速度擴張。中期來看,擴張會逐步減弱,后續經濟增長將減速。而新興經濟體的增長在未來幾年中將進一步加速,隨后趨于穩定。
在整體樂觀的判斷下,張濤也提出,“整體而言,全球經濟增長處在陽光期,但陽光期也并不會永遠持續下去。”他對此給予了進一步分析,
中長期而言,包括美國、中國在內的一些國家的財政刺激將會進一步消退,全球主要央行將繼續貨幣政策正常化進程,利率水平會不斷回升。
就金融市場而言,金融條件將會進一步縮緊,加之地緣政治和貿易爭端所引起的不確定性,都會使得“未來一段時間,陽光期會伴隨朵朵烏云”。
“我們也注意到,還有40多個新興和發展中國家的人均增長率與發達國家的增長率進一步擴大。”他稱。
基于以上分析,張濤表示,IMF在對經濟增長的前景保持樂觀的同時,也呼吁成員國未雨綢繆“修繕屋頂”,利用當前的勢頭,開展急需的政策行動和改革,尤其是勞動力市場和服務業部門的改革,從而使得經濟增長更加具有可持續性,以便擁有應對下一次經濟下行周期的能力。
貿易保護主義沒有贏家
張濤在圓桌講話中還分享了IMF認為的未來全球面臨的三大當務之急。
首先,要遠離和消除貿易保護主義。“基于規則的多邊貿易體系是在‘二戰’后發展起來的,在促進世界經濟增長方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過去70多年中,多邊貿易體系極大地改變了我們的世界。全球極端貧困人口減半,降低了所有人的生活成本,使得技術能夠更快速和廣泛的傳播,也創造了成千上萬的就業崗位。目前,多邊體系受到了嚴重的挑戰,存在引起多邊體系分崩離析的風險,如果風險成為現實,將會成為一個難以原諒的集體政策失敗,需要引起高度重視。”張濤稱。
他并指出,貿易保護主義沒有贏家,最大的輸家則是全球經濟。貿易保護主義會損及所有人,尤其是低收入人群。
他稱,2006年,IMF曾估算過貿易限制對全球產出的損失。根據估算,假設全球進口關稅和非關稅在未來3年上漲10%,則從第5年開始,全球GDP和全球消費水平每一年就會下降相當于全球GDP的1.5%。
“即在上述假設下,從第5年開始,全球經濟每一年將損失相當于一個澳大利亞的GDP,長期損失可能更高。”張濤表示。
因此,張濤稱,IMF敦促所有國家繼續支持國際多邊貿易體系,通過對話與合作,與貿易伙伴國建立建設性的伙伴關系來解決分歧。
他并稱,IMF成員國自身應在促進全球貿易中扮演建設性角色,解決好各自國內尚存的影響貿易和跨境投資的問題,并采取共同行動,鼓勵市場主體的公平競爭,加強對知識產權的保護等。
“在這些領域,IMF將繼續通過分析和建議,并提供對話的平臺,對成員國給予支持。”他稱。
其次,張濤指出,要進一步防范財政和金融風險。
他給出了一系列數據:在經歷了過去10年寬松的金融環境后,全球的公共和私人債務上升到了164萬億美元的歷史新高,相當于全球GDP的225%,比2007年上升了42%。其中,主要的債務來自于私人部門,占總債務的2/3;公共債務也持續攀升,發達經濟體公共債務達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的最高水平,較之2007上升了20%,發達經濟體私人部門債務加公共債務占全球債務總水平的73%。
而對新興經濟體而言,債務水平雖不及發達經濟體,但增長速度超過發達經濟體,值得關注。“與2008年相比,新興經濟體的整體債務上升了1.8倍,其中,中國在過去10年中債務上升了5倍。”他稱,低收入國家的債務也上升迅速,一旦目前的經濟、金融環境發生轉變,這些國家的債務負擔將不可持續。
事實上,目前,全球主要發達國家經濟體的央行都正在推行貨幣政策正常化,多個發達經濟體已經達到了充分就業的狀態,對進一步工資上漲和通脹率上漲的預期也在升高。在此背景下,目前寬松的金融市場條件一旦反轉,利率的上升就會帶來政府、公司、家庭部門的債務可持續問題。
鑒于此,張濤表示,IMF呼吁各成員國要根據自己的情況,盡早采取措施,建立政策緩沖。
新服務業提升勞動生產率
最后一個任務,張濤表示,是使經濟增長更加具有包容性,使得經濟增長的福利能夠惠及所有人群。
“我們面臨著人口老齡化和增長回升乏力的情況,在許多國家,中產階級收入下降,收入的不平等性也在凸顯。而這一情況又同時伴隨著技術進步,技術進步會導致一些就業崗位的消失。此外,跨境貿易也導致就業崗位的跨境轉移增多,受到影響的人群會越來越多。”
因此,他建議,需要進一步提高勞動生產率,并采取相應的結構性政策措施來彌補崗位錯位。
在提高勞動生產率方面,張濤強調了發展服務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服務業如果處理得當,也能達到像制造業一樣的高生產率。這需要我們追求新服務業,例如運輸、通訊和電子商務為代表的服務業,在釋放勞動力方面有很大的潛力。”
但他也坦言,釋放這些潛力并非易事,意味著這些服務部門要進一步開放,引入更多競爭。
此外,技術進步,在張濤看來,也能助推生產率提升。“我們還是要借助技術進步,特別要抓住機遇,發揮好數字經濟的優勢和潛能,提高包括公共服務在內的數字化轉型,加強在數字化經濟領域的教育、科研和投資。誰能跑在前面,誰就能引領這個領域。”
張濤也警示了數字經濟化帶來的兩個挑戰:機器人代替了某些傳統崗位,如何為被代替的人群尋找新的就業崗位,彌補他們的福利損失是一項挑戰;另一項挑戰是新的技術帶來新的風險,例如數字領域的違法活動、洗錢、恐怖融資等。
關鍵詞: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