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回應美國貿易措施方面,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員張燕生在博鰲論壇接受采訪時表示,中方貿易回應的空間仍然比較大,但雙方要有誠意
在回應美國貿易措施方面,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員張燕生在博鰲論壇接受采訪時表示,中方貿易回應的空間仍然比較大,但雙方要有誠意,僅靠讓步是不行的。
美國總統特朗普4月5日要求額外對1000億美元中國進口商品考慮加征關稅。中美貿易沖突進一步升級。6日晚間,中國商務部表示,美方嚴重錯判了形勢,若美方公布新增1000億美元征稅產品清單,中方將立刻進行大力度反擊。
在張燕生看來,中國的貿易順差包括美國企業的順差、日本企業的順差、歐洲企業的順差,中國對美的順差是全球化順差的最重要的一部分,從這個角度來講,中國是有誠意減少順差的。
但這一次的摩擦不僅限制高科技出口,而且要一斷絕未來高科技雙方合作的可能性;它不但要限制中國企業到美國投資,它還要限制美國企業到中國投資。張燕生認為,從這方面看,中美雙方僅僅讓步是不行的,要從中美的長遠利益考慮。未來隨著中國出口的產品原產地多元化,中國的出口開始變成全球分布,從中國發生的順差在未來長時間會持續減少。這個減少需要時間,并不會馬上發生。從這個角度來說,雙方應該合作共贏。
美國為什么要發動貿易沖突?張燕生分析,按照八十年代的經驗,美國做的所有東西會導致其財政赤字上升,利率上升,匯率上升,經常項目和貿易項目的逆差都會上升。美國一定要打貿易戰,不然的話沒有人給他買單。過去就是日本人為他買了單。
“但中國和日本是不一樣的,中國是一個大國,它自身的結構是非常多樣性,也就是說它有很大的回旋余地。”張燕生表示,貿易沖突對中國直接的影響不大,但其間接的影響和未來的發展難以控制。從歷史看,第一次全球化是1870到1913年,后來由于保護主義而中斷,緊接著發生了兩次世界大戰,美國經濟經歷大蕭條,也發生了長達二十年的全球動亂。第二次全球化在七、八十年代,保護主義盛行發生了兩次石油危機,發生了全球經濟之戰。因此我們反對貿易保護主義,我們希望全球還是開放的,能夠給大家創造更多的機會,而不是給大家創造更多的不確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