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做互聯網20多年,用時髦的話說是做古典互聯網研究的。十年前移動互聯網興起,移動互聯網說我是做PC互聯網的古董;PC互聯網興起的時候我說
我做互聯網20多年,用時髦的話說是做古典互聯網研究的。十年前移動互聯網興起,移動互聯網說我是做PC互聯網的古董;PC互聯網興起的時候我說別人是傳統網絡的古董,那個時候我還和在座的大家一樣年輕。十年之后在座的諸位,如果會被00后或者10后稱為價格互聯網時代的古董,那就說明你們成功了。
我研究互聯網20多年,有一些不同的看法,主要是禪修如何給互聯網技術相面。我們這個時代最大的特點是變化,但是變化后面還有諸多不變的東西,很多人只注意到了變化沒有注意到不變的,實際世界上絕大多數東西是不變的,技術的背后也有它的規律和特點。
如果一個東西具有草根、有害、全球、自治、分布、開放、透明、對等、匿名、分享等這些特點,在2018年大家肯定都會說這是在說區塊鏈。但是時光倒流20年,大家都會說這是互聯網。今天區塊鏈的所有特點在二十年前我們都講過,唯一的區別就是換了一代人,包括當年互聯網說的一些理想,有的完全沒有實現,沒有想到的卻實現了。因為互聯網是一個早產兒,是從實驗室出來的,二十多年來業界一直給互聯網打補丁。每過幾年就有一個叫“下一代互聯網”出現,從移動互聯網到IoT(Internet of Things的縮寫,字面翻譯是“物體組成的因特網”,)一次又一次的下一代互聯網。所以從歷史的角度看,區塊鏈是互聯網的又一個大一點的補丁,我堅信它顛覆不了互聯網,更顛覆不了世界,因為它是互聯網的又一個發展和延續,你非要認為互聯網可以顛覆世界的話,我只能說可能你的世界太小了。
為區塊鏈相面,性能低能耗高,生態鏈安全防護,隱私保護,監管缺失,標準缺失,不務正業等等,以我20年的經驗來看,凡是這樣的技術都是好技術,這些缺點隨著時間推移都是可克服可解決的,所有的新技術當然會標準缺失,生態當然不完善,隱私當然需要保護,在所有人批評區塊鏈這些缺點時,我都會辯護說,這是優秀技術的典型特征。
區塊鏈的分布式賬本在我看來是剛需,區塊鏈是對這種記賬方式的實現手段,業界需要的是分布式的記賬方式,在此之前我們一直是集中式的記賬方式,沒有一種手段能夠高效支持分布式記賬,所以強調區塊鏈是用來分布式記賬的,與傳統的數據庫相比,我本人認為區塊鏈首先是一種數據庫技術的又一個新發展。
區塊鏈數據庫是把傳統數據庫下面的UDDATE和DELETE消掉了,是一個殘缺的數據庫,是因為太靈活反而更容易被篡改。但是從組織的角度來看,分布式數據庫賬本需要同步的時候,我們以前是靠人不是靠技術,今天我們同步不需要管理員,會計記賬時不需要給會計發工資,所以從技術角度看,從我們的組織方式來看有很大的區別。
區塊鏈最大的特點,去中心化,防篡改,匿名性。我不太相信,兩年前我就講,“成年后的技術大多都會活成自己曾經討厭的樣子”,因為分布式不等于去中心,高喊去中心的大多數是自己想成為新的中心。以比特幣為例,代碼控制在Core小組,算力是高度集中出現了兩個中心,怎么能出現兩個中心呢,你去中心所以就叫多中心,一個報告說40%的比特幣集中在1000個人手里,另外一個報告說96.53%的比特幣歸屬于4.11%的地址。
防篡改不等于不可修改,因為我們在記賬時是會出錯的,你不能保證數據絕對不出錯,在我們的會計里當然是不允許做假賬的,但是允許改錯賬,因為人會犯錯,數據也會出錯,之前是技術上很容易修改,所以我們需要一些管理手段來防止他篡改。今天我們的區塊鏈技術上是不可修改的,但是出了錯怎么辦,我們需要一些管理的手段來改錯賬,不可篡改的技術一定要加一些可改的東西,這個事情又顛倒了一遍,現在走到了另外一個極端,世界是平衡的,可以偏一點但不能太極端。
匿名性,我們需要保護隱私,但是不是說要絕對匿名,匿名是保護隱私的一種方法和手段,但不是絕對的。1993年有名言是“在互聯網上沒有人知道你是一條狗”,因為互聯網匿名的,全球的,誰也關不掉互聯網,共享的,自治的。到了今天,“在互聯網上,如何證明你不是個東西”為什么要有驗證碼,因為你要證明你不是個東西沒那么容易,我們要實名化,至少要證明是人不是機器。分叉也能“裝幣”,這個世界上分裂永遠是個悲劇,只有我們搞幣的把它搞成喜劇。“共識機制,難有共識”,我們需要共識,但是我們發現我們共識機制本身是分裂的,碎片化的,我們看重的是誰勁大,誰錢多誰說了算。典型的由原始社會過渡到了資本主義社會。我們又搞了代理人制,錢多了人也太多了,所以我們要DPOS,共識機制如何形成共識,更在于兩個列之間的共識機制屬于控制層面的問題,這個共識特別難,可能數據層面容易一點,而共識機制本身,你那邊形成的共識我這邊認不認,要有共識必須要有共識之母,一個共識前面還得有一個共識才能形成后面的共識,共識也是鏈式結構的,信任也是鏈式結構的,你說區塊鏈是去信任的,那不可能,你信任一個組織,你總得信任什么。
智能合約的智能,它還處于非常初級的階段,我個人是非常看好的,我們做可編程的經濟,可編程的合約,從趨勢上來說是毫無疑問的,因為我們的合約是用自然語言書寫的,我們應該用機器語言書寫所有合同、書寫所有的法律和規章制度,可是我們做不到,因為世界上的程序員太少了,但是自然語言有很多漏洞,用機器語言替代自然語言,這個方向很好,但是路還很長。
信任決定圈子,如果你的隊友都覺得不可信就用私有鏈,組織不可信,選聯盟鏈,誰都不信那就用公有鏈,但是你總得相信數學,相信密碼學,否則就沒法玩了。
代碼即法律,未來的合同法律是用計算機語言書寫的,寫進去就改不了了,所以你可以想象我們下一步的人才,“懂編程的律師才可能是個好會計”。
泛金融領域正在做嘗試,在娛樂領域可能是風口,因為大家做很多游戲,很多開始應用的場景都是游戲,你小時候被父母批評游戲害了你,網癮,我們這代人會被批評電視害了你們,00后,90后被批評移動互聯網害了,主要場景是數字文化產業,現在宣傳的場景都不大可能是區塊鏈的Killer APP。歷史性的場景告訴我們需要非常突破性的思維,老的刀一定不太好使,最早互聯網發明出來我們做黃頁,誰也想不到做搜索引擎,所以最早出來的東西歷史痕跡太明顯我個人覺得都不大可能,至少在公開宣傳場景都不大可能,可能有人悶聲憋出大招了。
小結一下,區塊鏈從技術角度講已經由單個賬本變成了多個賬本,但是所有數據庫之間是屬從關系,多個數據庫之間是對等關系。原來再大的賬也有主從賬本,從單個賬本做到多個賬本,從一個會計到很多個會計,而且以前的賬本可以讀、寫、改、刪,但今天的賬本只有讀和寫,我們以前記賬要給他發工資,今天我們的外部激勵通過自己激勵就可以了,以前公司的商務和財務是分離的,付賬特別麻煩。今天有了智能合約就可以商務與財務一體化,這就顛覆了我們很多想法。
以前代碼就是技術,今天代碼變成了金融產品,所以出現了新的機會,新的挑戰。以前數據主要是信息,如果數據是信息,那技術就是如何更廣泛地傳播,現在數據越來越成為資產,二進制代碼以前表達的是信息,今天表達的是一種財產。數據即資產,資產即數據。所以如果這段二進制代碼的核心技術走向是,要保護、要管理、要控制,技術走向發生了大的變化,從廣泛的傳播開始考慮如何把它圈起來。過去密碼丟了,財產還會在,今天如果私鑰丟了,財產會蒸發;過去可以公開賬戶號,但是存款額是隱私,現在區塊鏈里公開存款額,但是賬戶是誰的不知道,那是隱私。
媒體從web1.0到web2.0人人都可以當編輯,自金融從信息到價值互聯網,人人都可以發通證,確實是開啟了一個新的時代,但是Token(通俗意義中的代幣)是什么,是資產還是預付費,所以需要研究Token究竟是什么?
但我們也需要反思區塊鏈,它會不會引發新問題,譬如公司是什么,貨幣是什么,信任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