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曾經說過,美國的區塊鏈,我們判斷它是好和不好;中國的區塊鏈,是判斷它是真還是假。這個話我聽了以后,我心里特別難受。今日(3月29日)
“有人曾經說過,美國的區塊鏈,我們判斷它是好和不好;中國的區塊鏈,是判斷它是真還是假。這個話我聽了以后,我心里特別難受。”今日(3月29日),在一場區塊鏈活動上,追夢者基金創始人朱波向《每日經濟新聞》在內的媒體發出上述感嘆。
聽到朱波這句話的還包括參加活動幾百名的區塊鏈從業、創業者、研究者。從9點到18點,這場探討區塊鏈行業的活動基本座無虛席,足見人們對于區塊鏈的熱情。
在業內人士看來,除了亟需解決的技術瓶頸,最大的瓶頸就是人們的心智和認知。在一些人踏踏實實探索技術的同時,也有人借助區塊鏈的概念搞噱頭,業界需要思考的是要將區塊鏈從“真假難辨”的階段推向“區分好壞”的階段。
回歸底層和研發
相比于此前的顛覆、變革等關鍵詞,區塊鏈的討論似乎漸漸趨于理性。
幣威創始人伍星表示,他不認為區塊鏈能解決各種各樣的問題。區塊鏈本身就是底層存儲結構,該存儲結構出現了包括以太坊的多個平臺,增加了更多功能,形成現在的繁榮的區塊鏈生態。
2013年進入比特幣行業的萬物鏈聯合創始人呂新浩認為,目前基本上所有的項目都在去中心化、性能、安全性三點中間尋求某種平衡,目前區塊鏈技術的問題是不夠模塊化和標準化。
未來資本合伙人黃韜表認為,從傳統VC的角度來看,現在很多項目一上來就在想怎么去中心化,但這種行為太絕對了,現在更應該回歸到底層和研發,比如有多少開發人員、多少可行的技術。
除了對于去中心化的關注,業界的共識之一是:公有鏈是未來區塊鏈發展的一大趨勢。早期就進行過比特幣的開發的創世資本CTO張焱瑞表示,未來公有鏈的發展,應該是基于底層的技術鏈,每個人都可以擁有一條公有鏈,記錄包括信用、征信、醫療之類的內容,這將是一個比較長遠的發展方向。
“短期看資金、中期應用落地、最終看技術突破。”對于公有鏈的進化和競爭,U Network創始人嚴肅表示,眼下,所有的公鏈基本都在同一起跑線上,能夠進入大家日常生活找到真正落地場景的才是成功的公有鏈。
最大發展瓶頸是認知?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技術層面的探討,更多人的關注則在認知層面。
“很多人都在問我,區塊鏈跟我的生活有什么關系?提升認知十分關鍵。”一位區塊鏈從業者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
在這一點上,Trinity創始人李一靈也有充分的認識。在他看來,區塊鏈實現價值來自于共識。共識不是“韭菜”的共識,甚至不是一般機構投資者的共識,而是技術人員、創業者的共識。在作出決策之前,每一環節的人都能思考系統能不能用、好不好用,有沒有商業前景和網絡效益,很多項目和探索就不會耽誤時間。
朱波表示,其實互聯網也經歷過4~5年的沉默期,一直到移動互聯網興起,才慢慢有了很多增值業務和收費,而區塊鏈的周期會比互聯網爆發的時間周期要短。
在朱波看來,除了亟需解決的技術瓶頸,最大的瓶頸就是人們的心智和認知。在一些人踏踏實實探索技術的同時,也有人借助區塊鏈的概念搞噱頭,業界需要思考的是要將區塊鏈從“真假難辨”的階段推向“區分好壞”階段。
李一靈提醒稱,要在這個行業里深耕,不僅要關注技術本身,更重要是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才能把行業看得更清楚。
國內區塊鏈仍待從“區分真假”走向“辨別好壞” 實現價值需認知共識
2018-03-29 23:45:48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0人參與0評論
原標題:國內區塊鏈仍待從“區分真假”走向“辨別好壞” 實現價值需認知共識
每經記者 張虹蕾 北京攝影報道 每經編輯 宋思艱
“有人曾經說過,美國的區塊鏈,我們判斷它是好和不好;中國的區塊鏈,是判斷它是真還是假。這個話我聽了以后,我心里特別難受。”今日(3月29日),在一場區塊鏈活動上,追夢者基金創始人朱波向《每日經濟新聞》在內的媒體發出上述感嘆。
聽到朱波這句話的還包括參加活動幾百名的區塊鏈從業、創業者、研究者。從9點到18點,這場探討區塊鏈行業的活動基本座無虛席,足見人們對于區塊鏈的熱情。
在業內人士看來,除了亟需解決的技術瓶頸,最大的瓶頸就是人們的心智和認知。在一些人踏踏實實探索技術的同時,也有人借助區塊鏈的概念搞噱頭,業界需要思考的是要將區塊鏈從“真假難辨”的階段推向“區分好壞”的階段。
回歸底層和研發
相比于此前的顛覆、變革等關鍵詞,區塊鏈的討論似乎漸漸趨于理性。
幣威創始人伍星表示,他不認為區塊鏈能解決各種各樣的問題。區塊鏈本身就是底層存儲結構,該存儲結構出現了包括以太坊的多個平臺,增加了更多功能,形成現在的繁榮的區塊鏈生態。
2013年進入比特幣行業的萬物鏈聯合創始人呂新浩認為,目前基本上所有的項目都在去中心化、性能、安全性三點中間尋求某種平衡,目前區塊鏈技術的問題是不夠模塊化和標準化。
未來資本合伙人黃韜表認為,從傳統VC的角度來看,現在很多項目一上來就在想怎么去中心化,但這種行為太絕對了,現在更應該回歸到底層和研發,比如有多少開發人員、多少可行的技術。
除了對于去中心化的關注,業界的共識之一是:公有鏈是未來區塊鏈發展的一大趨勢。早期就進行過比特幣的開發的創世資本CTO張焱瑞表示,未來公有鏈的發展,應該是基于底層的技術鏈,每個人都可以擁有一條公有鏈,記錄包括信用、征信、醫療之類的內容,這將是一個比較長遠的發展方向。
“短期看資金、中期應用落地、最終看技術突破。”對于公有鏈的進化和競爭,U Network創始人嚴肅表示,眼下,所有的公鏈基本都在同一起跑線上,能夠進入大家日常生活找到真正落地場景的才是成功的公有鏈。
最大發展瓶頸是認知?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技術層面的探討,更多人的關注則在認知層面。
“很多人都在問我,區塊鏈跟我的生活有什么關系?提升認知十分關鍵。”一位區塊鏈從業者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
在這一點上,Trinity創始人李一靈也有充分的認識。在他看來,區塊鏈實現價值來自于共識。共識不是“韭菜”的共識,甚至不是一般機構投資者的共識,而是技術人員、創業者的共識。在作出決策之前,每一環節的人都能思考系統能不能用、好不好用,有沒有商業前景和網絡效益,很多項目和探索就不會耽誤時間。
朱波表示,其實互聯網也經歷過4~5年的沉默期,一直到移動互聯網興起,才慢慢有了很多增值業務和收費,而區塊鏈的周期會比互聯網爆發的時間周期要短。
在朱波看來,除了亟需解決的技術瓶頸,最大的瓶頸就是人們的心智和認知。在一些人踏踏實實探索技術的同時,也有人借助區塊鏈的概念搞噱頭,業界需要思考的是要將區塊鏈從“真假難辨”的階段推向“區分好壞”階段。
李一靈提醒稱,要在這個行業里深耕,不僅要關注技術本身,更重要是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才能把行業看得更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