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的日本眾議院選舉中,安倍政府實現連任,即刻提出了以“育人革命”和“生產率革命”為支柱的新經濟政策。近期安倍政府公布“育人革命”的具體方案,包括了從幼兒教育到大學教育的一系列改革構想。但最引人矚目、且有明確實施日程表的改革是:幼兒教育無償化。在2020年前,3-5周歲的幼兒教育全部無償化,全國新增32萬個幼兒入園名額,消除待機入學現象。同時,對年收入360萬日元(約22萬元人民幣)以下的低收入家庭,0-2周歲的幼兒教育也全部無償化。2017年10月的日本眾議院選舉中,安倍政府實現連任,即刻提出了以育人革命和生產率革命為支柱的新經濟政策。近期安倍政府公布育人革命的具體
日本的正規幼兒教育機構包括幼兒園和保育所。幼兒園依據《學校教育法》第1條設立,屬于教育機構,歸文部科學省管理,對象為3-5周歲幼兒。上學時間為上午9點到下午2點,但在園時間可延長到下午5點(延長期屬于保育,需另繳費用)。保育所依據《兒童福祉法》第7條設立,屬于福祉機構,歸厚生勞動省管理,對象為0-5歲乳幼兒,以養護為主,兼顧教育。上學時間為上午7點到下午6-7點,比幼兒園所定時間長,更受雙親均工作的家庭和單親家庭歡迎。根據日本官方2013年數據,現有4973所國立和公立幼兒園(學生數29萬人)、8197所私立幼兒園(學生數132萬人)、9487所公立保育所(學生數82萬人)、12264所私立保育所(學生數126萬人)。幼兒的入學費用主要根據家長的收入和孩子年齡征收,公立的平均每月2萬日元左右(約1200元人民幣),私立的每月4萬日元左右。
日本的教育體系中,以小學和初中為中心——公立學校占比分別為99%和93%,越往上,私立校的比例越來越高,政府財政支持的相對強度越來越弱,公立高中占比為74%,公立大學占比為23%。同時,初中和小學下面的學前幼兒教育機構中,也是以私立為多數。日本政府一貫的觀點,一國的小學和初中教育能夠培育孩子將來立足社會的基本知識素養和能力,影響國民整體的平均素質和社會整合,因此這兩個階段的教育具有最強的公共產品性質,理應由政府動用稅收埋單。而其前和其后階段的教育雖然也很重要,但它們的公共產品性質相對較弱,因此在這些階段宜鼓勵家庭自己投資。
但是,隨著全球人才競爭的日益激化,教育領域越來越受到各國重視。許多研究表明,學前幼兒教育顯著影響兒童后期身體發育和智力發展、高中階段可提高學生適應全球化和新技術社會的能力、大學教育能左右一國的科技、文化和產業競爭力。因此,最終學前幼兒教育被選為安倍內閣“育人革命”的政策支柱。
這首先是由于人口出生率持續低下決定的,日本已成為發達國家中唯一的總人口和勞動力開始減少的國家,而且勞動力質量也不能適應全球化時代需要。日益嚴重的少子化問題被認為是影響日本長期發展的最大課題。鑒于日本社會對大規模引進移民持謹慎態度,盡快提高國內人口出生率成為少子化對策的首選。近年日本政府一方面鼓勵女性提高生育率,一方面期待女性提高勞動就業率,減緩勞動力下降壓力,女性成為少子化對策的關鍵。但是,如果不改善育兒環境,兩者嚴重沖突。盡管與美國、中國等其他國家相比,日本的幼兒園和保育所費用并不高,但是相比免費的公立小學、初中和低學費的公立高中,幼兒教育的費用對多子家庭和低收入家庭仍是一筆不小的支出。保育所、幼兒園入學機會供不應求的問題更為突出。2016年日本全國約有2.3萬名兒童申請上正規幼兒教育機構,但未能如愿的兒童,如果包括想上但未提出申請的兒童,總數高達32萬人左右。近年由于離婚率增高,母子家庭等單親家庭增多,如果孩子不能上保育所或幼兒園,就業與育兒往往兩難全,很容易淪為貧困家庭。故而2017年10月的選舉中,安倍高調承諾增稅收入將用于幼兒教育無償化。日本國民雖然對此心中很糾結,但是為了下一代和日本的未來,多數選民選擇了支持。使得安倍不僅實現了連任,還解決了一道多年懸而未決的政策難題。
可以說,學前幼兒教育無償化之所以能被日本政府選為“育人革命”的政策支柱,反映了在少子化問題日益嚴峻的背景下,幼兒教育的公共產品性質已經顯著增強。中國情況和日本有差別,但是同樣面臨著類似的問題。人口出生率大幅度下滑的背景下,入托入園難問題已經成為社會問題,但是目前中國在教育經費上對高等教育過度傾斜,對學前教育則是長期欠賬。目前幼教收入低,不受重視已經成了社會問題。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教育資源是否應該調整目前分配格局,實在是一個需要再討論的問題。
關鍵詞: 幼兒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