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歲的陳水周,在廣東省經營著超過一百畝的百香果園,生意紅火。而在一年前,他因餐廳經驗不善,面臨著累累債務壓力,如果沒有保險公司,我
43歲的陳水周,在廣東省經營著超過一百畝的百香果園,生意紅火。而在一年前,他因餐廳經驗不善,面臨著累累債務壓力,“如果沒有保險公司,我連給員工發工資的錢都沒有,也不會有這個果園了。”近日,陳水周對《證券日報》記者說。而解決陳水周燃眉之急的正是平安產險專門為其定制的“農險+融資”服務。
這是平安產險服務實體經濟的一個典型案例,更是保險業快速發展的一個縮影。如果回到1979年,當時國內保險業已經停辦20多年,陳水周們即使想買一份保險產品是不可能的,更不用說“農險+融資”這種復雜的定制化保險了。
40年來,我國保險業取得長足發展。統計數據顯示,2017年保險業為全社會提供風險保障4154萬億元,今年上半年已達到3886萬億元。
從零到超4000萬億元
保險規模實現幾何級增長
1979年4月份,國務院明確提出“逐步恢復國內保險業務”;11月19日,全國保險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停辦20多年的國內保險業務開始復業。此后,中國人民保險公司開始在全國逐步復業。
9年后的1988年,中國人民銀行批設了一家區域性保險公司——平安保險。同年4月份,平安保險正式開業,這也是中國第一家股份制保險公司。隨后,保險公司如雨后春筍般成立,截至目前,財險公司與壽險公司各有80余家,專業保險中介機構則有數千家。
從提供的風險保障來看,2017年,保險業為全社會提供風險保障4154萬億元,同比增長75%。其中,機動車輛保險提供風險保障169.12萬億元,同比增長26.51%;責任險251.76萬億元,同比增長112.98%;壽險31.73萬億元,同比增長59.79%;健康險536.80萬億元,同比增長23.87%。
引人關注的是,近年來,保險行業不斷提升保險服務實體經濟的效率和水平。例如,去年農業保險為2.13億戶次農戶提供風險保障金額2.79萬億元;支付賠款334.49億元,增長11.79%;4737.14萬戶次貧困戶和受災農戶受益,增長23.92%。從服務實體經濟來看,保險業定期存款余額超過1.34萬億元,是實體經濟中長期貸款重要資金來源;以債券和股票為實體經濟直接融資超過7萬億元。
本土險企增至170余家
服務實體經濟能力大幅增強
銀保監會披露的數據顯示,截至今年上半年,有財險公司87家,壽險公司88家,合計175家。
隨著保險主體增多,保險業在服務實體經濟、助力脫貧、保障民生等領域的作用越來越突出,充分發揮了經濟減震器和社會穩定器的作用。
以平安產險的農業保險為例,該公司相關負責人告訴《證券日報》記者,自2013年開辦農險業務以來,5年來公司累計提供農業風險保障超5171億元,涉及農戶超8000萬戶,受益農戶超81萬戶。種植業承保面積超1.5億畝,養殖業承保數量超2.5億頭,林業承保面積超9.1億畝。
“近些年平安產險不斷為完善農業風險管理機制,持續推進農業保險擴面、提標、增品,開發滿足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需求的保險產品;為農業提供多樣保障,包括傳統農險及價格類、氣象類等新型指數類產品,今年平安產險已有5個玉米、大豆”保險+期貨“項目通過大連商品交易所立項審批,將在黑龍江、甘肅等地試點。”該負責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