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嚴監管背景下,今年以來公募基金第三方銷售牌照遭遇一照難求的境地。據了解,121家已獲批機構借此哄抬價格。至此,基金銷售牌照被標出天
在嚴監管背景下,今年以來公募基金第三方銷售牌照遭遇一“照”難求的境地。據了解,121家已獲批機構借此哄抬價格。至此,基金銷售牌照被標出天價,一度被熱炒至1.5億元。
牌照炒作
近年來,監管層對于第三方基金銷售牌照的批發速度開始逐步放緩。根據Wind數據,截至7月20日,獲批獨立基金銷售牌照的機構多達121家,但仍有6家未顯示獲批時間。而2015年與2016年,拿到基金銷售牌照的獨立銷售機構分別為34家、36家,而2017年,只有2家機構拿到了基金銷售牌照;之后便僅有2018年1月騰訊旗下騰安一家得到“入門券”,成為第121家獨立基金銷售機構。
“牌照轉讓售價已超1億元。且牌照覆蓋地區廣,不同地區的牌照價位各不相同,大概均價在1億元左右,但上海等地區近1.3億元,加上中介等費用或超1.5億元。”有第三方銷售牌照中介人員向《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基金銷售牌照過戶費不斷攀升,從2015年底的500萬元一路瘋漲。
一牌在手,到底能給銷售方帶來什么業務?為何牌照價格會水漲船高?一位不愿具名的業內人士向《國際金融報》記者分析道:“牌照其實并沒有價值,現在價格只是炒作。真正做基金銷售的也不會賣,頂多是有價無市,更重要的其實是團隊,沒有團隊,基金銷售牌照也只是一張紙。”
在目前流量稱道的市場中,流量直接影響公司利益,互聯網的基金銷售也顯得尤為重要。隨著騰訊旗下騰安基金的進入,BATJ互聯網大資本也開始了基金銷售行業的角逐,而這無疑加劇了價格的競爭。Wind數據顯示,天天基金、好買財富、螞蟻金服等公司占據了一定的市場份額,甚至出現了明顯分化,它們利用費率優惠措施不斷讓利投資者,使得很多中小型銷售機構被動挨打。
盈利靠專業不靠數量
不過,今年3月份,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領導工作小組辦公室正式發布《關于加大通過互聯網開展資產管理業務整治力度及開展驗收工作的通知》,其中明確規定:依托互聯網公開發行、銷售資產管理產品,須取得中央金融管理部門頒發的資產管理業務牌照或資產管理產品代銷牌照。未經許可,不得依托互聯網公開發行、銷售資產管理產品。
《通知》一出,對于未持牌的第三方公司可謂致命打擊。據記者不完全統計,在北上廣區域就有超萬家第三方機構。如此一來,超九成公司難逃一劫,在牌照發行近似冰封的當下,大多機構被迫停銷轉型大力發展其他業務抑或是“關門大吉”。
一位不愿具名的業內人士向《國際金融報》表示,目前公募基金行業仍然處在高發行期,但流入行業的資金在減少。資管新規出臺后,基金銷售公司開始調整業務,但行業核心本質主要有兩點:一方面,確認賣的基金產品是否為持牌金融機構作為管理人去發行和管理的產品,另一方面,向投資者宣傳產品時,還要做好產品收益跟風險的匹配。
江浙地區某第三方基金銷售人士向《國際金融報》記者坦言,“第三方基金銷售公司在缺乏專業能力的背景下談盈虧都無意義,銷售數量不在于多,只有專業和門檻才是脫穎而出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