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基金產品無論業績如何都會收取固定的管理費,這一旱澇保收模式飽受投資者詬病,行業也在積極尋求解決方案。在之前浮動管理費率產
一直以來,基金產品無論業績如何都會收取固定的管理費,這一“旱澇保收”模式飽受投資者詬病,行業也在積極尋求解決方案。在之前浮動管理費率產品的基礎上,基金業迎來又一次創新——“賺錢才收固定管理費”的基金產品即將面市。
證券時報記者獲悉,這只“賺錢才收固定管理費”的基金為南方瑞合三年定期開放混合型發起式基金(LOF),該基金采用三年定期開放的運作模式,在管理費方面做出新的嘗試——若封閉期費后收益率為正,收取每年1.5%的固定管理費,否則不收取管理費,也就是“賺了錢才收管理費,多賺不多收”。
據介紹,南方瑞合將由南方基金副總經理兼首席投資官(權益)史博擔任基金經理。同時,該基金采用發起式基金的運作模式,引入“公司發起,高管領投,員工跟投”的模式,將基金管理人與投資者的利益深度捆綁,基金管理人與投資者共進退。
南方基金相關人士表示,基金業經歷了20年的發展,權益類基金的規模和投資者認可度仍然有待提升。在“大資管”轉型背景下,投資者對具有一定期限、運作穩健的產品有著巨大的需求。南方瑞合三年定期開放基金,股票投資倉位不低于40%,封閉期內基金經理可以有充分的空間做好資產配置,有利于減少投資者因擇時和資產配置能力缺失而造成的追漲殺跌等非理性交易,更加符合中國投資者的投資習慣、風險偏好和投資目標。
有業內人士評價,這種新的嘗試是對行業現有費率模式的一種改善和補充,讓基金管理人與投資者更加緊密地站在一起,體現了基金公司堅定為客戶創造價值的責任和使命。
一位基金公司人士表示,這種模式有利于提升客戶的安全感與獲得感,同時也對基金管理人的投研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利于促進基金公司提高核心競爭力,回歸資產管理本源。
值得一提的是,對于基金產品管理費,基金行業一直在探索。成立于2002年10月的博時價值增長基金,開創性地設計了“價值增長線”,約定在基金凈值跌破價值增長線水平期間,基金管理人暫停收取管理費;國泰金龍債券基金、海富通收益增長基金等產品也在費用上做出類似設計。2013年,融通基金推出目標觸發式自動清盤基金,約定清盤時如果基金的累計收益小于3%,基金公司將不收管理費。同樣是在2013年,采用浮動費率的基金開始出現,并得到快速發展,目前數量已接近40只。2017年,《公開募集證券投資基金收取浮動管理費指引(初稿)》發布征求意見,未來在管理費上做文章的基金會越來越多。
近幾年,市場日趨多元和復雜,新的基金收費模式開始出現,海外市場已有多次嘗試。去年,全球最大的資管和主動管理機構之一富達國際宣布調整旗下基金的收費模式,投資者只有在主動管理基金超過基準指數時才需要支付管理費,實施對象是全球范圍內由富達出售并由富達投資管理的所有基金產品。而富達之前,安聯全球資產也對收費模式做出調整,只有在基金跑贏業績比較基準時才收取管理費。當時有業內人士認為,這一做法有可能引起基金公司效仿采取類似的行動。
2015年,英國一研究機構曾經對超過10萬只基金進行過分析,發現傳統基金收費模式對投資者不利,建議采取更加靈活的收費方式,將基金的盈虧更合理地在基金公司和投資者之間進行分配,使他們形成一個利益共同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