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天,住在北京市海淀區黃莊社區的王大爺遭遇了人生的轉折點——腦中風使他成了我國逾4000萬失能半失能老人中的一員。由于孩子不能常在
今年春天,住在北京市海淀區黃莊社區的王大爺遭遇了人生的轉折點——腦中風使他成了我國逾4000萬失能半失能老人中的一員。由于孩子不能常在身邊,照顧王大爺的重任難倒了老伴。
黃莊社區養老驛站提供的上門居家康復服務解了王大爺一家的燃眉之急,雖然每天500元(12小時)的看護費對于老人來說有點貴,但知名醫生以及護士上門提供的專業康復服務卻物超所值。
養老驛站是居家養老的重要“抓手”。最近幾年,北京養老驛站的建設紅紅火火,一些資本進入之后更是呈現“跑馬圈地”之勢。然而,像黃莊養老驛站這樣能夠承擔老人自費項目的驛站并不多見。很多養老服務驛站運營情況不理想,除了靠政府補貼之外沒有“自我造血”的能力。業內人士擔憂北京養老驛站會重蹈當年民政部“星光計劃”的覆轍。
北京市民政局副局長李紅兵在上周舉行的一個社區居家養老主題論壇上表示,北京即將出臺社區養老驛站扶持辦法,來對“有人氣而缺專業服務”的現狀進行糾偏。政策的亮點之一是政府將對養老驛站市場“流量”進行補貼的政策,即除政府性的項目外,運營方純粹從市場上獲得的收入將按照五成甚至更高的比例獲得財政補貼。
為“剛需”雪中送炭
北京已經成為全國第二“老”的城市。《北京市老齡事業和養老服務發展報告(2016年-2017年)》統計,截至2016年底,全市60歲及以上戶籍老年人口約329.2萬人,占戶籍總人口的24.1%,戶籍人口老齡化程度僅次于上海,居全國第二位。其中,16.49萬確定為失能老年人。
隨著失能失智、獨居和高齡虛弱老人的增多,為了解決老人們對日間照料、慢病管理等方面居家養老服務需求,北京市2016年制定了社區養老服務驛站建設規劃,計劃到2020年建成1000家養老驛站。截至2017年底,北京已經陸續建成并運營380家養老服務驛站。
社區養老服務驛站就近為有需求的居家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陪伴護理、心理支持、社會交流等服務。養老驛站一般由政府無償提供房屋和設施,是由法人或具有法人資質的專業團隊運營的為老服務機構。
李紅兵對第一財經表示,當前很多養老驛站的運營商對老年人的需求分析不足,而且沒有對需求進行細化,因此也就難以找到那些老人們愿意為之付費的“真正剛需”。
北京慈愛嘉養老服務有限公司海淀區養老驛站負責人呂而文接受第一財經采訪時表示,黃莊社區居住的很多都是老科學家,空巢老人的比例很高,除了政府所規定的免費項目外,慈愛嘉還提供居家康復、室內綜合維修等收費服務,這些服務滿足了這部分老人的剛性需求,加之這部分老人的支付能力比較強,黃莊養老驛站成為為數不多的實現收支平衡的養老驛站。
呂而文說,王大爺這一家是他們到社區宣傳時碰到的。家里孩子住得遠,老人也不方便去醫院做康復,而腦中風的康復是非常關鍵的,康復得好,老人可以恢復自理,康復得不好就會終生殘疾。家屬了解到養老驛站的服務后就與驛站簽約,自費進行居家康復和上門照護。
慈愛嘉能夠有服務“剛需”的能力,在于它背后有集團的診所和物業管理公司的支持。但很多養老驛站只是給老年人提供一個活動場地、助餐娛樂的地方,并不具備為老年人提供更高需求服務的能力,甚至有部分驛站每年最主要的收入來源就是政府購買服務,沒有動力用市場化的方式提供服務。
李紅兵表示,現在一些驛站有人氣但沒有真正的服務,沒有針對剛性需求雪中送炭的服務,這是活不久的,“我們需要的是能夠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驛站”。
數據來源:北京市老齡事業和養老服務發展報告(2016年—2017年)
可持續發展難題
北京市制定了“9064”的多層次養老服務體系,即90%居家養老、6%社區養老、4%機構養老。隨著家庭少子化、空巢化,居家養老這一主要的養老方式卻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
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吳玉韶表示,90%以上的老人居家養老,醫養結合重點不是醫院、養老院或是“養老院+醫院”,而是社區和家庭。醫養結合的“醫”不是醫療的醫,而是全生命周期前段的健康管理、慢病預防和后端失能照護,以及臨終關懷。
居家養老,很重要的是對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照料。十多年前,民政部“星光計劃”的黯然退場已經表明,僅僅靠政府補貼給老年人提供活動場所的實踐并不能滿足老年人的需求,其自身也難以為繼。
2001年,“星光計劃”啟動,民政部門利用福利彩票的公益資金,加上地方財政的配合,在全國一些社區建成了32000多個公益性質的老年活動室、敬老院,提供給老年人娛樂、健身。如今,各地的這些老年活動室早已不知蹤影。
公開資料顯示,到2005年,各級福利彩票等公益資金在此項目上的投入就達到了134億元。
一位養老行業從業者對第一財經表示,養老驛站呈現出來的靠政府補貼生存的現狀,讓人擔心養老驛站會重蹈“星光計劃”的覆轍。而政府即將出臺的對養老驛站的補貼政策,讓他覺得這對其他養老機構也不公平。
呂而文認為,當年的“星光計劃”主要是由居委會主導的。居委會在管理上存在力不從心的情況,養老驛站是直接由政府機構更高級別的部門主推,更強調對于老年人的全方面服務,尤其是要上門對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服務。
按照政策的初衷,社區養老服務驛站是街道(鄉鎮)養老照料中心周邊服務的延伸,是老年人身邊服務、床邊服務的直接提供者。
李紅兵強調養老驛站的輻射功能。驛站的功能并不僅僅體現在驛站一兩百平方米內是否人滿為患,而是看能否真正服務到周邊的200個失能老人。如果做到了,這家養老驛站是一定可以活下來的。
作為養老一線的從業者,呂而文認為養老驛站普遍存在運營壓力,實現收支平衡非常不易。
國家統計局上海調查總隊2015年對上海民辦養老機構所做的調查顯示,有92%的民辦養老院遭遇招工難題。
呂而文說,運營養老驛站首先面臨的是人力成本的上升,只有留住專業人員,驛站才能得到發展;其次,政府可以無償提供的存量房越來越少,運營商如果想繼續增加驛站的數量需要租房。雖然政府也會有租房補貼,但并不能覆蓋房租的成本。
此外,作為驛站主要收入的政府補貼還存在結算延遲的情況,如果運營商沒有足夠的自有資金墊付,驛站也將難以為繼。
李紅兵表示,北京即將推出的這項養老驛站補貼政策要求驛站必須面向市場提供有收入的服務,補貼政策的有效期為三年,三年后經過評估再決定是否繼續或進行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