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條碼支付業務成為十分流行的移動支付方式之一。吃飯、唱歌、打車,還是便利店購物,在結賬時只要掏出手機“掃一掃”就可以完成付款,省時省力。不過,條碼支付也并非完全沒有風險。近年來,條碼支付業務成為十分流行的移動支付方式之一。吃飯、唱歌、打車,還是便利店購物,在結賬時只要掏出手機掃一掃就可以完成付款,省
近日,中國人民銀行發布《關于印發<條碼支付業務規范(試行)>的通知》,(下稱“《規范》”)以及配套技術安全規范文件《條碼支付安全技術規范(試行)》和《條碼支付受理終端技術規范(試行)》,自2018年4月1日起實施。業內人士普遍認為,支付領域中便捷與風險往往緊密相連,條碼支付迎來明確的制度規范,將使得條碼支付業務更加安全,發展空間更規范、更寬廣,有利于形成一個健康長遠發展的支付市場。
《規范》包括了條碼支付業務資質和清算管理要求,以及商戶實名制、風險評級、風險監測等諸多內容,不過公眾最關心的莫過于,將對二維碼、條形碼等掃碼支付進行分級和限額管理,尤其是掃描靜態條碼支付單日將不能超過500元,曾一度引發各種擔憂。
但筆者認為,靜態條碼支付單日限額500元等分級、分類風險管理恰恰是這次規范的最大亮點之一,在沒有犧牲支付便捷性的同時,確保了老百姓“掃一掃”這一付款方式更安全。
央行條碼支付新規要求,銀行、支付機構應根據《條碼支付安全技術規范(試行)》關于風險防范能力的分級,對個人客戶的條碼支付業務進行限額管理。新規按驗證安全性從高到低分四級限額:A級為動態條碼并需要包括數字證書或電子簽名在內的兩類及以上有效要素驗證,不限額度;B級為動態條碼并需要兩類及以上有效要素驗證,可以不包括數字證書、電子簽名等在內,單日限額不超過5000元;C級為動態條碼并驗證要素少于兩類的,單日限額不超過1000元;D級是指用靜態條碼的,單日不能超過500元。
在靴子正式落地之前,曾輿論誤讀認為,單日限額不能超過500元,會極大束縛條碼支付的應用。道理很簡單,因為我們日常支付超過500元地方并不少,例如到超市買一雙皮鞋、一套衣服,很容易就超過500元。
但從分級限額來看,央行并不是簡單限制每天500元,即除了靜態條碼以外還有動態條碼支付可供大額支付選擇。只不過是根據支付交易安全驗證的級別不同,如靜態的普通密碼;數字證書、電子簽名或一次性密碼等;臉、指紋、聲紋這些生物特征,對應不同級別的支付額度。這也是規范落地后,各種質疑聲自動消除的根本原因所在。
實際上,央行對靜態條碼限制在每天500元是事出有因的,甚至可以說是有苦衷的。根據此前的實踐來看,條碼支付的安全風險主要集中在靜態條碼,因為靜態條碼(如貼在墻上的二維碼)很容易被篡改,而且很容易攜帶木馬或病毒,并最終導致付款風險。退一萬步來講,《規范》將靜態條碼限額規定在每天500元,就算是消費者被騙了,其造成的損失也是在可控范圍。
央行將靜態條碼限制在單日500元,實際上是充分考量了安全性與便捷性之間的平衡的。據統計數據顯示,2015-2016年,主流支付機構每日條碼支付95%以上都在500元以下,2017年上半年,主流支付機構條碼支付人均每日金額是108元。換句話來說,500元的靜態碼限額已覆蓋絕大部分使用條碼支付付款客戶的需求。更何況,只要消費者采取驗證級別更高動態條碼(多為一次性),是完全可以滿足大額支付需求的。此外,靜態條碼和動態條碼的每日交易額設限都不針對商戶,因此對商家并無影響。
正如業內人士分析,新規主要是為了幫消費者排除風險商戶,防范和遏制不法分子利用條碼支付隱藏木馬病毒、進行洗錢、欺詐等犯罪活動。根據風險識別、承受能力大小、安全驗證等級等不同對金融消費者進行分類管理,是金融風險防控的最重要原則,也是全世界范圍內所公認的監管舉措之一。
雖然,條碼支付新規對消費者與商家的支付便捷性影響不大,但會深刻改變我國第三方支付的市場格局,或出現“強者恒強”的格局。因為央行新規對第三方支付機構提出了許多安全性、規范性要求,例如參照銀行卡刷卡手續費定價標準科學合理定價等,這無疑是需要“遵從成本”的,尤其是一些違規違法行為將付出更高的代價,最嚴厲的可能面臨吊銷支付牌照等處罰,對于一些不符合監管要求、規模較小的第三方支付機構而言,意味著此前的監管套利所帶來的生存空間將越來越小,而市場將進一步向實力更強的第三方支付巨頭聚集。(作者系中國不良資產行業聯盟首席經濟學家盤和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