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北京互聯網法院采用區塊鏈智能合約技術,完成首例執行案件一鍵立案,與傳統的執行程序七步走相比,利用此項技術立案僅需要三個步驟,
日前,北京互聯網法院采用區塊鏈智能合約技術,完成首例執行案件“一鍵立案”,與傳統的執行程序“七步走”相比,利用此項技術立案僅需要三個步驟,大大縮減了程序步驟和時間。
首例區鏈塊執行案件已進入法院執行系統。法院供圖
日前,在北京互聯網法院審理的一起網絡侵權糾紛案件中,原、被告經法院主持調解,達成調解協議。調解協議內容為:被告于2019年10月16日之前支付原告賠償金33000元。法院在談話中告知原、被告雙方,如被告在履行期內未履行義務,將通過區塊鏈智能合約技術實行“自動執行”。
調解書生效后,該案的當事人端、法官端均出現 “智能合約”字樣,以將該案區別于普通案件。
截至10月17日,被告仍有賠償金20000元未履行。原告此后點擊“未履行完畢”按鍵,該案件直接進入北京互聯網法院立案庭執行立案中。通過立案庭審核后,目前,案件成功進入法院執行系統。
互聯網法院法官介紹,在區塊鏈智能合約嵌入調解書案件中,作為當事人需要進行的操作只有一步:點擊“未履行完畢”按鈕。“一鍵點擊”,當事人僅需要確認案件未履行情況,即可跳過后續繁復程序直接完成執行立案,而上述立案信息均通過區塊鏈智能合約技術自動抓取。
而傳統執行立案步驟包括:確認是否按期履行,核對申請執行期限,申請執行,填寫、上傳當事人信息、執行申請書、執行依據等信息材料。
法官介紹說,利用“區塊鏈”,從構建到執行,只需三步即可完成:
第一步:多方用戶共同參與制定一份智能合約(本案中即為調解書):合約中包含了雙方的權利和義務,觸發的條件以及觸發后的執行的動作,使用編程語言編程實現,開源公示給各方;
第二步:部署智能合約:根據合約內容,指定N個或全部節點部署智能合約,上傳合約代碼到指定節點;
第三步:達到條件觸發合約執行:條件可以是規定的時間、可以是外部輸入的交易和數據,部署合約的節點,共同執行合約內容完成之前指定的動作,利用共識算法把運行狀態保存到區塊鏈。
通過調解書中約定的履行條件,部署線上合約節點,并通過當事人確認履行情形,觸發不同的執行動作。如雙方確認履行完畢,即觸發生成履行情況報告,履行結果上天平鏈存證。如雙方確認未履行完畢,則觸發生成未履行報告、自動生成執行申請書、自動抓取當事人信息、自動抓取執行依據、自動執行立案、自動生成執行通知書、報告財產令。(記者 王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