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喧囂的上半場已經落下帷幕,幣市依舊風云變幻,有人歡喜有人愁。相比2018年的公鏈之爭,以及2018年底冷到冰點的幣圈,2019年幣友熱情
2019年喧囂的上半場已經落下帷幕,幣市依舊風云變幻,有人歡喜有人愁。相比2018年的公鏈之爭,以及2018年底冷到冰點的幣圈,2019年幣友熱情不斷被激發,從大餅價格最低到最近的最高點翻三倍,雖然近來又跌下去,但看好勢頭依舊強勁。回顧上半年,或許繞不開這幾個關鍵詞:模式幣 Staking、PoC、硬盤幣。但凡今年上半年表現比較好的幾個幣,或多或少與這幾個名詞相關。那么,2019年的下半場呢?幣市有沒有眼前一亮的新星出現?
Polar閃耀2019下半場
現在人們越來越厭惡幣市泡沫,希望有價值的新項目出現,給幣市帶來一股清流。綜合來看,筆者發現一個新晉幣圈明星Polar最為閃耀,因為它的價值而閃耀。為什么這么說呢,首先看Polar定義。根據白皮書,PolarChain的目標是利用區塊鏈技術做一個更高效、更穩定、更科學合理的邊緣計算平臺。
項目遵從區塊鏈“人人平等”原旨,實現貢獻有效資源證明,即Proof Of Useful Work(POUW)。具體做法上,PolarChain通過收集帶寬、計算、存儲等閑散資源,使每個人都成為邊緣計算節點,每個邊緣節點均可處理、執行就近業務并獲得收益。
PolarChain依靠無數的節點組成一個去中心化對等邊緣計算平臺,最終成為超級邊緣云——PolarChain。PolarChain致力于在去中心化對等邊緣平臺內構建完整生態系統,重構現有互聯網模式,實現價值流通和提升,完成web3.0的“最后一公里”。
從Polar定義可以看出,它是一個邊緣計算平臺,類似玩客云那樣的CDN項目。說白了,其實就是一個挖礦項目,乍一看和市場上同類項目并無二致,再深入了解,可算別有洞天。項目幾個特性特別引人注目,也就是生態和經濟模型設計極具創新性,可以說幣圈首創的新物種,讓人始料未及。正因如此,其商業潛力和估值,都得到眾多投資機構的青睞,目前,項目獲得了Dfund、共識實驗室、科銀資本等6家一線頂級Token Fund 投資機構青睞。
幣圈新物種的邏輯
Polar如此廣受歡迎,那么Polar這一幣圈新物種的價值邏輯是什么?
首先Polar無需購幣抵押,實行雙通道挖礦。也就是說想加入的礦工,可以通過一個預挖期,將需質押的代幣挖出來鎖倉6個月,無需購幣質押。這樣一來,極大降低了礦工的入門門檻。
Polar還設置了質押通道,礦工可以選擇直接質押跳過預挖期。這個質押門檻可以用時間抵消,降低礦工入場投資成本。同時設置一定挖礦門檻,為了后續控制代幣流通性和提升幣價埋下伏筆。
其次最重要一點,Polar是一個真實商業落地項目,這在幣圈已是鳳毛麟角了。另外,Polar在價值觀上,嚴格遵從區塊鏈“人人平等”的原旨,實現貢獻有效資源證明,有效避免了吃低保情況。
項目靠譜 貢獻越大收益越高
收益上,礦工收益跟自己貢獻帶寬及流量息息相關,貢獻越多收益越高。從礦工實際挖礦效果來看,并沒有出現均富情況。
現在很多礦工持續進場并看好Polar,可能有以下幾個原因:通過后臺網絡抓包明顯看出有與包括某訊在內等國內數一數二實體互聯網合作痕跡,盡管項目方有保密協議不便多說明,細心礦工早已發現蛛絲馬跡。從另外一方面又能看出項目方真的低調做事風格,相對比較靠譜,換作是其他項目,一點風吹草動就炒作上天。與此同時,項目方白皮書說明,將商業收入在二級市場回購消耗,實現通縮,提升Token價格,再一次為幣價做穩定續航。
硬件兼容大 讓礦機變廢為寶
在挖礦設備選擇上,Polar兼容并包。除了不需要礦工進行購幣質押挖礦之外,對礦工設備要求極為友好,市面上大部分礦機都可以參與到挖礦中來,讓很多礦難設備有了重獲新生的機會,比如星際蝸牛、游娛寶盒、銳角云、各種IPFS礦機等,這與以往IMO模式的項目形成了鮮明對比,充分說明Polar不是靠自家硬件掙錢(注:IMO:Initial Miner Offerings,也叫首次礦機發行,就是通過發行一種專用礦機,只有專用礦機才能獲取數字資產,一般比較貴)。
相關數據顯示,目前幣圈閑置IPFS類存儲礦機百萬臺以上,現在基本處于閑置、廢棄狀態。項目方正是看中這一點,采取擁抱態度,兼容各種礦機,并開發了Polar OS系統。
Polar OS 簡單易用,有良好用戶體驗,在幣圈內已經形成病毒式傳播效應。從目前公測情況來看,整個邊緣網絡超出預期。軟件復制推廣速度遠遠快于硬件制造周期,PolarChain短時間將各大挖礦閑置礦機容納進來,也為項目帶來許多流量和人氣,社群發展神速。
現在挖礦激活碼一碼難求,礦工社群需要排隊預約。這里需要再次感謝項目方,激活碼都是免費模式,由超級節點免費發放。有意思的是,某社群賣工業主板老板準備不賣設備了,自己用設備來挖礦,用戶群也變成礦工群。
幣市首個三角經濟模型項目
值得一提的是,Polar打造了自身的經濟模型閉環,那就是多挖生態消耗。PolarChain并不是一個單純流量挖礦項目,Polar OS同時支持多挖,目標是利用(榨干)計算機每一份資源。除了挖Polar之外,支持lamb和yta,后續將集成包括GPU項目。
正如定義所講,PolarChain收集帶寬、計算、存儲等閑散資源,提高礦工挖礦收益。當然開啟多挖需要消耗Polar代幣,Polar將是多挖平臺唯一通證,對PolarChain進行賦能,提升其價值。說到這里,Polar項目大致框架已經很清晰,整體經濟模型已經閉環,并非空氣項目。
我將Polar的這種經濟模型定義為三角經濟模型,這是我目前發現第一個具有三角經濟模型同時實現閉環的代幣項目。縱觀幣圈,Polar應該屬于幣圈首個創新物種,是火幣交易所+火幣礦池的結合體。眾所周知,火幣礦池代幣生產通過礦工挖礦收益產生,也就是本身誕生已經具備價值。
火幣交易所代幣是通過用戶交易行為產生手續費收入,平臺用收入進行回購,提升代幣價值。也就是Polar項目通過一個代幣,完成火幣交易所+火幣礦池兩個代幣所構筑的生態,其經濟模型更具有先進性和創新性。
大家都知道,三角模型是最堅固和穩定的模型,其三個角分別是商業回購、質押借貸和多挖生態消耗。Polar項目設計的經濟模型中,Polar由流量和帶寬產生,通過質押和借貸控制幣流通性,再通過生態多挖消耗,形成一個完美的三角閉環。
筆者認為,Polar必將給幣圈帶來巨大沖擊。如果說共識幣是1.0,公鏈幣是2.0,那么Polar必將是3.0。因此,我更愿意將Polar定義為價值幣。交易平臺幣算是價值幣的雛形,但是僅限于幣圈用戶交易行為產生價值,不能實現與實體互聯網和商業互聯網互聯互通,那么Polar將有可能完成這項使命,為幣圈與互聯網圈搭建一個橋梁。
將代幣產生和消耗這一生態過程聯結區塊鏈挖礦行為,并能實現為實體互聯網應用提供流量支持,當然還有未來的5G邊緣計算大藍圖,這將是一種互聯網和區塊鏈商業模型的創新,也將是一場融合式實驗。我相信Polar會給我們帶來不一樣的精彩,Polar或將成為2019年下半年幣圈黑馬。(贊助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