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由60家央行擁有的國際清算銀行(BIS)發表了一篇題為《嵌入式監管:如何將監管納入區塊鏈金融體系》的論文。由首席經濟學家拉斐爾·(Raph
本周,由60家央行擁有的國際清算銀行(BIS)發表了一篇題為《嵌入式監管:如何將監管納入區塊鏈金融體系》的論文。由首席經濟學家拉斐爾·(Raphael Auer)撰寫的這份文件考慮了當前金融市場基礎設施將如何演變為使用分布式分類賬技術(DLT)。而這些分布式的分類賬則可以實現自動化監管。
這份文件并沒有涉及當前的加密貨幣規避反洗錢規則的情形。相反,如果金融市場演變為基于DLT的市場,可能沒有值得信任的中介機構或中央交易對手,那么它將探索對金融市場的監管。它還顯式地假設允許的區塊鏈,這些區塊鏈在合約上確保參與者的負債和鏈上的數字資產與基礎資產緊密相連。例如,代幣和相關房地產之間的鏈接。
當涉及到加密貨幣和數字資產時,監管機構已經多次提出了“同樣的風險,同樣的監管”原則。不過,本文建議,盡管規則的制定應該是中立的,但這些規則的監管方式應該隨著基礎技術的變化而演變。換句話說,使用區塊鏈作為監控數字資產交易的監督工具。作者創造了“嵌入監督”這一短語。
雖然這份文件沒有詳細說明市場的設想,但并不需要太多的想象力。已經有一些舉措涉及證券、債券、衍生產品、房地產、抵押、外匯、保險風險和其他資產的代幣化。以六數字交易所(SDX)為例,至少有三家主要銀行參與,包括花旗銀行、JP摩根和瑞士信貸。此外還有Fnality,它涉及14家全球銀行,他們計劃使用由中央銀行存款支持的多功能結算幣。
如果分布式分類賬具有自動監視內置,就不需要收集數據以提交監管機構遵守。例如,報告建議,銀行的《巴塞爾協議III》遵守情況也可以同樣得到自動核查。
國際清算銀行甚至認為,給定的分布式分類賬是可信的,以這種方式提取的數據具有可信度,因此沒有必要進行“基于中間商的數據驗證”。然而,它強調,監管機構需要確保市場的經濟共識,包括激勵措施,足以保證數據的質量。因此,監管在某種程度上被金融激勵和博弈論所取代。
確保交易的最終結果或交易不能被逆轉是信任分類賬的基本要求。目前,這種信任通常是由中央對手方促成的。這些機構可能被可信賴的區塊鏈取代。這反過來又提出了一項挑戰,因為許多地方條例都載有對交易對手的要求。這種情況需要改變。
在監管和遵守的成本負擔之間存在著一種持續的權衡,尤其是對小公司而言。金融服務仍然“極其昂貴”。這可能是因為目前的合規成本造成了很高的進入壁壘。采用基于DLT的嵌入式監控系統,可以顯著降低涉及的費用。
對老大哥的關注顯然是缺乏隱私。但是,加密技術可以用來隱藏個人信息。可以對數據進行聚合,只需與監督機構共享匯總的風險暴露。
本文提供了兩個例子。首先,立陶宛銀行的LBChain正在探索在區塊鏈市場中嵌入監管基礎設施。另一個是波士頓聯邦儲備銀行的監管節點案例研究。
結論強調了嵌入順應性和當前的“監管技術”之間的區別。在這種情況下,再利用機器學習來幫助監測金融部門。區塊鏈或基于DLT的市場是關于取代信任機制。未來的區塊鏈基礎設施可以依靠經濟刺激來確保可靠的數據,而不是單純依靠法律制度和來自當局的監督。(考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