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明星DeFi項目Veil宣布將停止運行,該項目曾獲得Paradigm、紅杉和 1confirmation 等知名風險投資機構的支持。Veil 建立在以太坊網絡
7月12日,明星DeFi項目Veil宣布將停止運行,該項目曾獲得Paradigm、紅杉和 1confirmation 等知名風險投資機構的支持。
Veil 建立在以太坊網絡上,是一個點對點預測市場及衍生品交易平臺,用戶可以通過登陸以太坊錢包,創建自己的預測市場,在其他人下注時獲得報酬,并參與其他衍生品的相關交易。
Veil今年1月宣布上線基于Augur的預測市場瀏覽器,5月宣布分叉Augur自己搞預測市場,轉眼7月宣布停止運營,可謂是曇花一現。Veil聯合創始人兼CEO Paul Fletcher解釋到:
“團隊無法讓自己的產品,適合已經存在的市場,因為目前用戶社區太小。”
根據DefiPulse的數據,近三個月,Veil上鎖倉價值在6-8.5萬美金。但哪怕是在Augur上,目前也只有87萬美金的鎖倉額。去中心化預測市場目前體量還很小,比較知名的項目包括:Augur、Veil、菩提、DOS Network等。
Paul Fletcher在停運說明中,指出了預測市場的三個困境:
1.我們想做的太多了。預測市場是賭博、衍生品和保險等的一種廣義形式。這些垂直領域的集中版本可能比通用形式更適合用戶;
2.我們沒有提供良好的進入體驗。加密貨幣作為用戶基礎還處于早期階段,我們沒有為那些沒有加密貨幣或錢包的用戶提供足夠的方便;
3.我們不是去中心化的或受到監管的。一些用戶想要一個完全去中心化、不可阻擋的產品,而另一些用戶想要一種受監管的產品。要在兩者之間提供人們認為有價值的東西是很難的。
Paul Fletcher提出的問題是否具有普遍性?今年爆火的DeFi生態是否迎來了它的第一個滑鐵盧?
巴比特采訪了菩提創始人林嚇洪和DOS Network運營負責人孫孝虎,同樣是做預測市場平臺,他們是否也面臨存量用戶與監管背離的難題?他們如何看待預測市場的當前困境與未來發展呢?
巴比特:怎么看Veil的停運?是否具有普適性?
孫孝虎:Veil的這三個問題確實存在普遍性。第一、目前專注于一個功能做好就已經不容易了,追求的更多反而因為沒有用戶,得不到反饋和成就感,況且我覺得 veil 做的像是優化版的 Augur,沒有太本質的提升。第二、行業處于早期是現實存在的問題,這個市場就是小圈子呀,沒有eth還怎么玩?第三,我認為他們搞錯了,自己的方向沒有想清楚,目前階段是沒有辦法接受監管的,或者接受了監管,大家做的意義就不大了吧。
林嚇洪:誠然預測市場從概念提出至今便雷聲大雨點小,用戶基數至今未能提升。但是我們認為區塊鏈還是一個早期的市場,在市場早期應該試圖去挖掘增量用戶,而不是只做了半年多就簡單得出結論存量用戶太少。我們覺得Veil的決定只是由于其項目運營自身的原因。
巴比特:預測市場是ToB的還是ToC的?veil說用戶太少,但用戶究竟應該是誰?怎么拓展?
孫孝虎:我認為預測市場主要是ToC的,當然這里的C群體可能更多的是持倉大戶,目前預測市場的份額并不大,B端大概率不會參與到其中,對他們來說沒有多少利益。更多的是一些對中心化有更高追求的極客和愛好者,以及有博弈心里的投資者,有更強的意愿參與。
關于拓展用戶,我認為,目前通過預測市場做數字貨幣/股票市場的價格預測或許是最容易拓展用戶的方式,無論是總統競選還是球賽,亦或是游戲和房地產價格等預測,都沒有金融市場這種高頻次場景,況且擁有數字貨幣的用戶對價格也是最為敏感的。
林嚇洪:我覺得預測市場的發展肯定是自底向上去取代作為中介的中心化的預測市場。因此To B是不現實的。To C直接繞開中介是必由之路。
預測市場的用戶太小有諸多因素,首先目前基于區塊鏈的去中心化預測市場確實體驗比較差,而用戶實際上對于體驗的要求遠高于區塊鏈技術本身所帶來的公平、公正、去監管等好處。其次,預測市場的可用性嚴重依賴于用戶規模,在早期用戶太少的時候,預測本身沒有太多實際的意義。
確實目前參與到預測的C端用戶還太少,無論是讓C端用戶去獲取代幣,還是使用DAPP,目前都有不小的挑戰。因此需要不斷提高產品體驗,以及采用一些營銷策略來激勵用戶參與。我們依然堅信隨著產品的持續優化和用戶規模的長期積累,預測市場會迎來變革信息交換模式的春天。
巴比特:你認為預測市場當前的主要痛點是什么?技術還是市場?
孫孝虎:預測市場當前可能主要面臨幾個痛點。
從技術角度而言,一是大多數預測市場沒有良好的前端和體驗讓用戶參與,前端UI和產品需要更簡單、易用;二是目前預測市場的最終結果,依然以中心化或投票的方式來決定,存在被操縱和宕機的風險,可靠的第三方去中心化預言機將鏈外的結果推送到合約里是更好更安全的方式。
從市場角度而言,最主要的痛點就是沒有較強的實際需求,大多數參與者可能對事件本身也并沒有較強的參與度。而現實世界的這部分群體也還沒有認知參與進來,所以目前來說用戶也比較少。
林嚇洪:主要痛點還是區塊鏈的用戶規模還未形成網絡效應(Network Effect)。技術和市場是相輔相成的,當前的一個矛盾就是技術的非標準化無法支撐更大的市場,而市場規模還太小無法刺激大規模技術創新。但這個矛盾并不是絕對的,實際上行業一直在互相影響著,只不過這一過程需要時間和積累。
巴比特:Augur、Veil、DOS Network,菩提,這幾個主要預測市場項目,大家的方向有什么不同?
孫孝虎:Augur、Veil、Delphy、Bodhi都是預測市場,在方向上我倒是認為沒有太大的不同。Augur、Veil和Bodbi都更偏向于金融、信息、保險、競猜以及傳統預測市場,Delphy則更偏向于實際應用,除了以上幾點,還提供房價、景點、游戲等趨勢預測。
Augur是以太坊上第一個去中心化的預測市場,Veil是基于Augur協議開發的更易用更方便的預測市場,Delphy也是基于以太坊,Bodhi則基于Qtum。
UMA屬于金融合約協議,它是允許任何開發者在其平臺或協議上搭建金融合約應用,同時也提供Oracle供這個平臺或使用此協議的應用使用。
DOS Network是獨立于鏈和平臺的Oracle協議,任何人都可以在DOS Network支持的公鏈上通過合約調用DOS的Oracle服務,用來提供所需要的鏈下數據,包括實時的價格、賽事結果、隨機數等。
林嚇洪:相比于Augur的放任自流,菩提預測市場在項目開發和運營上更加“中心化”一些,我們還是希望在早期對用戶進行引導,教育用戶,增長用戶,解決預測市場需要用戶基數才有價值這一關鍵點。相比于Veil,菩提預測市場自主開發了DAPP瀏覽器Naka錢包和puti.io,目前就是為預測市場DAPP提供一個可以直觀訪問的界面。DOS Network應該是和Chain Link同類做信息上鏈服務的,他們未來可以為預測市場提供更實時的信息傳遞,有很大的合作場景和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