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興、華為、大疆、海康……當美國祭出技術封鎖的大旗,中國的企業相繼面臨生存挑戰。而作為下一代信息技術中的區塊鏈,中國在發展過程中是否會
中興、華為、大疆、海康……當美國祭出技術封鎖的大旗,中國的企業相繼面臨生存挑戰。而作為下一代信息技術中的區塊鏈,中國在發展過程中是否會受到同樣的挑戰?
由于中美區塊鏈發展的同步性、區塊鏈技術本身的開源性以及區塊鏈與生俱來的全球性,美國很難扼制中國在區塊鏈技術方面的進步,而從區塊鏈產品形態來看,中國在許多領域取得領先。
核心技術美國初創 中國不落伍
通常認為區塊鏈技術是中本聰發明的,而目前為止,中本聰究竟是日本人、澳大利亞人還是美國人仍有爭議,中本聰本人也并未將該技術在某國申請專利。
即便如此,從技術角度來觀察,美國是區塊鏈技術的主要創造國。區塊鏈并不是一項技術,而是一組技術的集合,而這組技術卻都可以查證是由美國人率先發明。
區塊鏈核心技術有如下方面:哈希算法、非對稱加密、P2P通信、分布式存儲、分布式計算、共識協議等。
哈希算法準確地說,它不能稱之為是算法,它是美國國家標準暨技術學會定義的加密散列函數族中的一員。目前區塊鏈常用的SHA系列哈希算法標準大都由該學會設計。包括SHA-1、SHA-224、SHA-256、SHA-384,和SHA-512等。另外,該學會也將其他的哈希算法納入標準,比如SHA-3最初由歐洲意法半導體和恩智浦的密碼學家聯合設計。2012年10月,美國國家標準暨技術學會選擇了Keccak算法作為SHA - 3的標準算法,該算法成為許多區塊鏈的選擇。
事實上,中國在哈希算法方面也有很高的建樹。中科院院士王小云提出了密碼哈希函數的碰撞攻擊理論,即模差分比特分析法,提高了破解包括MD5、SHA-1在內的5個國際通用哈希函數算法的概率。并且中國在哈希算法方面也制定了自己的標準,比如SM3,據國家密碼管理局表示,其安全性及效率與SHA-256相當。
區塊鏈常用到的另一種密碼學技術——非對稱加密的主要算法也都由美國人發明。比如常見的ECC(橢圓曲線加密算法)1985 年美國學者 N.Koblitz 和 Miller 提出將橢圓曲線用于密碼算法,全稱:Elliptic curve cryptography,根據是有限域上的橢圓曲線上的點群中的離散對數問題 ECDLP。
中國也發明了橢圓曲線加密算法SM2以及另一種非對稱加密算法SM9,其性能不亞于美國的標準。
P2P通信技術最初由神奇小子肖恩·范寧于1998年發明,當時他只有18歲,并且次年創造了流行一時的Napster。Napster主要用于音樂作品的分享。肖恩·范寧沒有想到,P2P技術在中國流行起來,崛起了迅雷、快播、暴風音影等一批互聯網產品,并且更沒想到,它成為區塊鏈的核心技術。
中美兩國是P2P技術發展和繁盛的兩個區域。根據INNOJOY專利庫檢索,美國P2P專利申請及授權專利6729件,中國4459件,中美兩國是絕對龍頭,兩國相關專利申請數及授權數已經占到世界的80%。
(制圖:互鏈脈搏 數據來源:INNOJOY 截至2019年5月21日)
當有了P2P通信之后,分布式存儲和分布式計算也就迫切需要。區塊鏈更需要把分布式存儲的信息,通過一套算法,一致性地調出和記錄。
分布式存儲(Distributed storage)的鼻祖算是2000年9月6日誕生于美國舊金山的“電驢”,創始人杰德-邁克卡勒伯(Jed McCaleb)發布了一款p2p文件共享軟件它由客戶端和服務器端兩個部分組成,客戶端實現分布式存儲。
如果比較分布式存儲的專利,中國取得了壓倒性勝利。中國共計查詢到24萬多件有關分布式存儲的專利,美國查詢到8萬多件。
(制圖:互鏈脈搏 數據來源:INNOJOY截至2019年5月21日)
不管是網絡通信、還是存儲的分布式,它們最終目的都是為了實現計算的分布式:數據在各個計算機節點上流動,同時各個計算機節點都能以某種方式訪問共享數據,最終分布式計算后的輸出結果被持久化存儲和輸出。
美國在互聯網的雛形期就做過相關的研究,比如Carl Hewitt于1970年發明Actor模型,當時Actor模型的概念遠遠領先于那個時代,是一種并行計算模型,算是很早的分布式計算。
但從分布式計算的專利申請來看,中美兩國在伯仲之間。都有6萬+的專利申請量。
(制圖:互鏈脈搏 數據來源:INNOJOY截至2019年5月21日)
綜合來看,區塊鏈的核心技術都發源于美國,但再后續的研發上,中國并不落伍。
因為中美貿易戰,區塊鏈開發者使用的GitHub也面臨著向中國的封鎖。因為GitHub.com,GitHub Enterprise Server以及上傳到任一產品的信息可能受美國出口管制法律的約束,包括美國出口管理條例(EAR)。
但從中國對區塊鏈基礎技術的研發角度來看,并不會像芯片產品等那么令人擔心。在幾大區塊鏈核心技術方面,中國也都有自成體系的技術儲備。
區塊鏈應用端中國大幅領先
在應用端,中國區塊鏈的探索正走出一條不同于美國的獨立路線,并且已經領先于美國。
回顧今年以來區塊鏈的落地應用,美國是呼聲大雨點小,無論是摩根大通、FACEBOOK、微軟等傳統企業,還是區塊鏈原生項目,要么一直在襁褓,尚未露面;要么將區塊鏈用到實體經濟的項目寥寥無幾,仍圍繞著“加密貨幣”展開。
反觀中國的區塊鏈項目,正紛紛加速落地。以下是互鏈脈搏收集的中國區塊鏈五大公司,騰訊、阿里、迅雷、百度、京東的區塊鏈落地案例。除此之外,包括華為、萬向、眾安、微眾銀行、平安壹賬鏈等大型企業也都涌現了大量的區塊鏈落地應用。
(制表:互鏈脈搏 數據來源:公開信息 )
互鏈脈搏研究院數據庫記錄了已披露的各項區塊鏈落地應用,一季度,中國披露了78項,美國披露了26項。
(制表:互鏈脈搏 數據來源:公開信息 )
區塊鏈落地應用也推動了中國區塊鏈技術的發展。迅雷區塊鏈、百度超級鏈、螞蟻區塊鏈、平安壹賬鏈等都獨立開發了自主知識產權的區塊鏈技術,無論是性能,還是易用性、拓展性方面都已經達到世界領先水平。
《福布斯》就曾撰文“等等,中國的區塊鏈已經實現突破性領先?”介紹了迅雷鏈等來自中國的區塊鏈技術在全球的領先性。
正是由于落地應用的激發,中國區塊鏈專利申請量獨冠全球。
根據INNOJOY統計,中國申請的區塊鏈專利(發明+實用新型)數量共計7639個,美國(申請+授權)1551個。
(制圖:互鏈脈搏 數據來源:INNOJOY截至2019年5月21日)
由于美國是互聯網的先行者,所有IPv4根服務器均由美國政府授權的互聯網域名與號碼分配機構ICANN統一管理,負責全球互聯網域名IPv4根服務器、域名體系和IP地址等的管理。全世界只有13臺IPv4根域名服務器。其中9臺在美國,歐洲2臺,位于英國和瑞典,亞洲1臺位于日本。極端情況下,美國有切斷某個區域互聯網的能力。
而區塊鏈基于P2P的通信機制,實際上繞開了ICANN管理,加上區塊鏈的安全、保密、開源、全球化等特性,是對抗技術封鎖有益的手段。(作者: 元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