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ICO在國內尚屬于監管嚴禁的領域。但于從事境外投資的人或機構而言,對于這種高風險項目,加強投資者自身風險教育尤為重要。投資者需
當前,ICO在國內尚屬于監管嚴禁的領域。但于從事境外投資的人或機構而言,對于這種高風險項目,加強投資者自身風險教育尤為重要。投資者需要提高風險防范意識與專業知識,增加對項目的辨別能力。
大部分ICO項目非常技術化,具有很高專業門檻。合理評估上述項目風險的能已經超出了絕大多普通投資者的能力。故而,在強化投資者風險教育的同時,在允許ICO的國家,應該對普通投資者的投資額度做出限定,以減少投資風險,特別是減少未來涉眾型投資風險。
中國政府一直堅持發展實業,打擊過分的投機行為,對于虛擬貨幣交易平臺和ICO的監管采取傳統的“一刀切”方式,短期內可暫時控制風險,但長期而言有欠妥之處。ICO是一種融資方式,并未專為投機者而設計,若能將其加以利用,解決中小企業區塊鏈創業融資難的問題,或是一個不錯的辦法。盡管中國已全面禁止ICO,但ICO顯然沒有完全停止,其“變異”樣式多種多樣,代投盛行,詐騙多發。我們認為:
ICO跨境活動極其便利,在全球范圍內只要有一個司法保護管轄區或者司法“空白地”,ICO就注定不會消亡。區塊鏈點對點的技術特征使得各種代幣可以如空氣一般在全球范圍內彌散。那些禁止ICO的國家,其國內公民很難置身風險事件之外,并且會使一些國內資金外流。由于只是簡單的禁止,使得監管機構在涉及虛擬代幣的反洗錢、反恐怖主義融資方面反而無所作為。
國內對于ICO的認知不夠,很多投資者在國內禁止ICO的狀況下,仍然通過代投的方式參與境外的ICO募集活動,甚至在境外ICO項目明確注明禁止中國人參與的情況下,通過購買假護照的形式通過境外ICO項目的KYC認證。特別是最近個別境外知名交易所上線“IEO”新模式,短期內的一些代幣價格飛漲5倍甚至10倍。這種典型“財富效應”在近一年多的幣圈熊市中,極大刺激了一些國內投機者瘋狂通過各種手段,試圖繞過境外知名交易所的KYC政策,參與到投資∕投機“盛宴”中。
區塊鏈與幣圈領域各種商業模式變動極速,單純的禁令模式不是有效的應對措施。對此,國內仍應建立以鼓勵創新為原則的審慎監管體系,調整剛性思維,轉換運動執法傳統,在柔性監管機制下,以靜制動。其中的國際監管經驗,包括沙盒測試(試點機制)、行業自律、底線思維(負面清單原則)、個案審查,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