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獲悉,保險資金專項產品也將面向保險公司等機構投資者募集資金,投資于上市公司股票、債券等標的,主動參與化解股票質押流動性風險;深
記者獲悉,保險資金專項產品也將面向保險公司等機構投資者募集資金,投資于上市公司股票、債券等標的,主動參與化解股票質押流動性風險;深圳、北京等地區的地方政府亦紛紛以設立基金或直接受讓等方式參與化解當地上市公司的質押盤危機。
監管層連續數日的公開表態,仿佛給此前擔憂股票質押風險暴露的市場注入了一針強心劑。
一方面,證監會主席劉士余10月19日公開表示將鼓勵地方政府管理的各類基金、合格私募股權投資基金、券商資管產品幫助上市公司紓解股票質押困境;另一方面銀保監會相關負責人也表示將不會對處于平倉線風險的股票質押融資業務“一平了之”。
與此同時,深圳、北京等地方國資紛紛出手或發起紓困基金,對部分風險暴露企業進行挽救式投資。
質押盤風險有望解除信號顯然給市場以信心,10月22日上證指數漲4.09%,創兩年半以來的最大單日漲幅。
不過在國資、金融機構試圖紓解股票質押的過程中,應當以怎樣的標準執行;其中公平性、透明性又當如何保證,亦成為市場關注重點。
質押盤風險漸散監管層表態維穩市場前夕,A股的股票質押問題仍懸而未決。
據中國證券登記結算有限公司(下稱中國結算)數據顯示,截至10月19日,A股市場質押股數達6427.95億股,占總股本的10.01%,該比例創下今年4月份以來的新高,而市場質押市值達4.30萬億元。
居高不下的總體量背后,更危險的是大股東已質押股本中的絕大部分處在疑似平倉的狀態。
據Wind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10月19日,大股東質押股數達6011.04億股,質押股數占所持總比例約為6.67%;同時大股東未平倉總市值約為1.14萬億元,但疑似觸及平倉市值卻高達2.95萬億元,占比高達已質押部分的72.13%
但在監管層和市場機構的發聲下,諸多股票質押風險或將在多路資金馳援和融資方協商下得以“和平化解”。
10月19日,劉士余表示將鼓勵各類市場基金幫助上市公司紓解股票質押困境。另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獲悉,保險資金專項產品也將面向保險公司等機構投資者募集資金,投資于上市公司股票、債券等標的,主動參與化解股票質押流動性風險;深圳、北京等地區的地方政府亦紛紛以設立基金或直接受讓等方式參與化解當地上市公司的質押盤危機。
諸多化解風險的積極信號落地后的首個交易日,A股市場也出現了強勢反彈。
伴隨著監管層喊話與市場反彈,股票質押風險的緩釋也降低了部分股票質押業務存量規模較大券商的潛在風險。
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根據Wind數據統計發現,申萬宏源、海通證券、中信證券、中國銀河、華泰證券未解押交易參考市值總規模排在95家券商中的前五位,均超過600億元,其中申萬宏源規模最大,達925.55億元,而截至10月22日收盤,上述五家券商悉數漲停,整個證券板塊也以漲停收盤。
“之前股權質押的壞賬計提必然影響券商業績,而一旦這部分因素逐漸退卻后,券商的估值也有望重燃,而券商股的上漲反過來也將刺激大盤的進一步上漲。”北京一家中型券商策略分析師指出。
化險措施或待規范化在股票質押風險有望漸散的同時,國有資本對上市公司救助過程的公平性和透明性,也成為市場關注的重點。
事實上,地方國資正在通過直接入股、發起基金等形式幫助部分股票質押風險暴露企業紓困。
例如海淀區國資和東興證券聯合發起設立規模100億元的支持優質科技企業發展基金,該基金首期20億元已完成募資,旨在通過受讓不超過上市公司總股本10%的股權,幫助民營科技上市公司化解股票質押風險。
無獨有偶,騰邦國際10月15日公告亦表示,公司正在與深圳國資旗下的深圳市福田投資控股有限公司就后者以適當方式持有股份、成為騰邦國際第一大股東的可能性進行了探討。
一位地方國資人士表示,部分民營上市公司陷入危機時,地方國資本身就具有參與入股的積極性。
“有的國資并不僅是為防風險,而是真的想入股,一方面是實施混改的機會,因為混改不僅指國有資本民營化,也可以民營企業部分國有化,進而形成大混合所有制現象。”10月22日,東北地區一位國資人士表示,“另一方面地方政府也不希望這個時候會出現外部資本‘乘人之危’地進入當地上市公司,因為當前一些上市公司的股價確實比較低,如果外部資本進來舉牌還不如自己出手化解。”
但在國資緩釋質押盤風險的浪潮下,也有市場聲音質疑這一過程的規范性、公平性、透明性以及潛在的道德風險問題。
“以國有資本出手緩解部分民營上市公司的資金困難,如何避免過程中可能存在的利益輸送、公平性等問題,可能需要相關細則加以規范。”10月22日,上海一家大型投行人士坦言,“目前大部分民企都是需要融資的,國企能否本著價格公允、公平等原則進入市場,避免國有資產流失,也應當被監管者所考慮。”
上述投行人士同時指出,若不加以甄別的一味救助民營企業的股權質押問題,也容易形成逆向激勵,管理者需要加以配套措施防范此類問題出現。
“目前出問題的民營企業自身也有責任,不少公司在去杠桿大勢面前仍然在擴大規模、質押股份、加杠桿,相反不存在質押風險的企業往往保持了較低的負債率。”前述投行人士稱,“如果國資來救助這些民營企業,也可能對加杠桿的行為形成逆向鼓勵;所以重要的還是應當堅持市場化原則,更加公允、公平、透明地化解危機。”
深圳一家國企人士則表示,解決質押盤風險的時間窗口較為有限,在強調國資入股公允性的同時,也要在意出手的及時性。
“上市公司出現股票質押問題后,時間是不等人的,就算融資機構不會平倉,但價格觸及平倉線給市場帶來的恐懼,也會加大市場壓力,所以有時候也要保證國資施以援手的‘及時性’。”該國企人士指出。“關鍵是如何處理好企業風險亟待解決和合理運用國資拯救企業之間的關系,公平、透明很重要,但及時也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