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7月底,公募基金規模創出13 83萬億元的歷史新高。其中,貨幣型基金規模由6月末的7 7萬億
近日,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7月底,公募基金規模創出13.83萬億元的歷史新高。其中,貨幣型基金規模由6月末的7.7萬億元增長至7月末的8.6萬億元,單月吸金近9300億元,占公募基金增量規模的約八成。
然而,在資管新規等一系列政策束縛下,貨基仍呈現出高歌猛進的勢頭,令不少投資者感到驚奇。業內人士稱,這或許是由于市場表現低迷,資金避險需求大舉上升所致。
貨基成避險溫床
中報顯示,公募基金上半年整體合計盈利約215億元,但若扣除貨基盈利部分,則整體表現為虧損。具體來看,受股市震蕩影響,混合型基金和股票型基金虧損嚴重,上半年合計虧損約1900億元。
而收益較為穩定的貨幣型基金顯然成為資金避險的港灣。數據顯示,659只貨基利潤總額高達1600億元,其中,天弘余額寶以約317億元的利潤位列第一,占貨基總利潤的約19.5%,位列第二的建信現金添利A盈利約為67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這兩只基金所屬的公司天弘基金和建信基金,也是上半年僅有的兩家盈利超100億元的公募基金公司。其中,二季度末天弘基金的貨基規模占總規模的比例約為98.82%,而建信基金的貨基規模占比約77%。
顯然,公募基金中貨基規模占總規模的比重較高。據不完全統計,在32家千億以上管理規模的基金公司中,有20家公司貨基規模占總規模的比例超過50%。業內人士稱,這將導致公募基金結構性失衡。
因此,從去年底開始,貨基規模的增長就已受限。在去年年末,各家基金公司利用貨基沖規模時期,監管層為了規范行業的競爭,頻頻出手給貨基降溫。如要求基金評價機構淡化貨幣基金規模指標、暫緩審批新品等。
事實上,今年以來監管對貨基的限制政策也在不斷加碼,如收緊了貨幣基金T+0贖回閥門等。受此影響,今年以來,貨基規模在3月和6月都出現了負增長,分別縮水約0.48萬億元和0.58萬億元。但隨后截至7月末,貨基規模又迎來一波瘋長,環比增長了約0.93萬億元,增幅高達12%。
那么,貨基規模為何波動較大?濟安金信基金評價中心研究員張碧璇向《國際金融報》記者解釋道:“ 從時間上來看,貨幣基金在3月和6月出現的規模下降,主要是監管層對貨幣基金市場的監管調控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政策監管旨在防范貨幣基金運作時出現的流動性風險,并沒有改變推高貨基規模的兩個根本原因:一是今年來基礎資產市場震蕩,使有避險需求的資金不斷流向貨幣基金;二是下半年貨幣政策的邊際放松,令市場資金逐漸恢復充裕。在這兩方面原因的共同作用下,貨幣市場基金規??傮w趨勢依然是不斷增長的。”
收益被攤薄
而對于貨基規模增長的原因,上海立信會計金融學院副教授溫建寧向《國際金融報》記者分析稱:“今年上半年金融風險充分暴露,不同類型的投資虧多賺少,致使資金避險需求大舉上升,流入安全性較高的貨幣基金,推動了貨基規??焖僭鲩L。”
除了從權益類產品中出逃的資金外,其他理財產品也有部分資金流入貨基,主要是P2P平臺和銀行類貨基。
一方面,P2P平臺的“爆雷”讓不少投資者心有余悸,因此轉而投向風險性低、收益相對穩定的貨基。另一方面,資管新規要求銀行進行凈值化改造,理財產品不再進行“保本保息”承諾,因此五大行的理財規模整體均呈收縮態勢。
在此情況下,貨基就成了“接盤”的優先選擇,不少公司都積極優化貨基的管理模式,以吸引更多資金。比如,8月以來,不少基金公司推出了“T+0.5”贖回到賬服務,以優化貨基贖回流程,給客戶提供便利。
對此,前海開源基金董事總經理、首席經濟學家楊德龍表示:“很多基金公司對小額貨基贖回實現了‘T+0’的模式,大額贖回也能實現‘T+2’模式,貨基是類似于活期的一種理財方式,流動性更強。”
但貨基并非沒有缺陷。近日,余額寶、微信理財通陸續接入多只貨基一事使得貨基備受市場關注。然而從收益率上看,這些貨基表現并不佳。截至9月5日,作為市場風向標的天弘余額寶七日年化收益率僅為3.17%,創下今年以來的收益最低點。此外,余額寶接入的另一只貨幣“銀華貨幣A”的七日年化收益率自8月27日起便跌破3%,至今仍未有起色。
對于貨基未來收益走勢,天弘基金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采訪時表示:“7、8月資金利率已經行至較低位置,隨著資金逐步投向實體經濟、專項債加速發行擠占部分流動性,預計后期資金面中樞再度進一步大幅下行的空間已經有限。雖然資金面變動不大,但是隨著此前持有的高收益率資產逐漸到期,預計未來貨基收益率將延續下行。”
確實,從貨基行業整體上看,貨基收益率近三個月來都在走下坡路。Wind數據顯示,743只貨幣基金(A、C份額分別計算)在6月、7月、8月末的七日年化收益率平均水平分別約為4.22%、3.59%和3.25%。對此,楊德龍解釋道:“短期大額資金流入會攤薄貨基收益,使得貨基的收益率在近期持續走低。”
警惕流動性風險
可見,貨基規模的增長是把“雙刃劍”,因此多家公司都發布了暫停大額申購的公告,如安信活期寶、招商招金寶、嘉實貨幣等。其中,嘉實旗下有5只貨基都限購200萬元,限購原因是“保證基金業績和規模的良性成長,向投資者提供更優質的服務”。
此外,楊德龍還表示,貨基開啟大額限購,還出于防范流動性風險的考慮:“一些公司發布了限制貨基的大額申購,就是出于攤薄貨基收益的考量,同時也擔心流動性風險,防止出現不能及時兌付的問題”。
而溫建寧還補充認為此舉有出于監管層面的考慮:“總體上看,社會資金的總量是相對確定的,如果貨幣基金吸納資金的速度過快,勢必影響其他領域的資金供給,造成地方債券發行方面的問題,這將導致行政力量的干預,比如制定金融政策設定天花板、限制貨基規模。當然,貨基管理機構也會配合監管要求,設定申購上限進行自我約束,以換取監管方面的支持和理解。同時,巨量的資金進入也會稀釋收益,導致回報率不斷走低,反過來也會抑制資金進入的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