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方面,通過中央財政和地方專項債務來支持消費和重點基建工程項目。同時,貨幣方面,通過定向降準等方式支持地方政府債券的發行。公婆之
財政方面,通過中央財政和地方專項債務來支持消費和重點基建工程項目。同時,貨幣方面,通過定向降準等方式支持地方政府債券的發行。
公婆之爭,各有依憑。近日,央行研究局局長徐忠一篇質疑財政政策不積極的專欄文章引發關注,針對赤字率下調是否意味財政政策不積極,不少財政官員學者紛紛發聲。積極財政政策的運作空間有多大,對地方債風險防控作用又有多少,傾向明顯者各執一詞。不過,也有專家提出,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協同發力、共同做好宏觀經濟調控才是最優解。
“積極”之辯
辯論進入第5天。
7月13日徐忠發表題為《當前形勢下財政政策大有可為》的文章,認為目前“積極的財政政策不夠積極,甚至是緊縮的”。徐忠的依據在于2018年政府工作報告,盡管定調積極財政政策取向不變,但財政赤字率卻從上一年的3%降到了2.6%。
對此,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金融研究室主任趙全厚表示,官方赤字率沿用四本預算中的一般公共預算新增債務規模的口徑,這個口徑是比較小的,廣義上赤字還應考慮政府性基金預算的收支差額(即地方政府專項債務),今年安排1.35萬億元。財政赤字加上地方專項債券,占GDP比重已經突破4%。
不過,在徐忠看來,這并不能為財政“不積極”開脫。即便是納入地方債務,在近年來嚴控地方債務發行的背景下,總的財政政策仍是“不可能積極”。
近日公布的上半年全國財政收支情況顯示,1-6月累計,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超過10萬億元,同比增長10.6%。全國政府性基金預算收入達31237億元,同比增長36%。
徐忠認為,各級政府的國庫存款有四五萬億元,各級政府一邊存錢一邊借錢很不合理。
對此,7月18日,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尚希撰文提出,今天面臨的問題不再是總量問題,而是結構性問題,所以財政政策應該從總量的政策轉向結構的政策。他指出,針對結構性矛盾,積極財政政策的作用不是“大水漫灌”,而是精準施策、積極有效。
有觀點認為,在財政收入好的情況下下調赤字率,說明在穩增長和防風險之間,政策在向防風險傾斜。這或許是立足于當前條件下的一種權衡:在守住赤字率的同時,積極的財政政策首要是防風險。
地方債風險
實際上,在圍繞財政支出究竟是擴張還是緊縮的交鋒中,地方債務是關鍵因素。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是我國三大攻堅戰之一,其中的重點是防控地方政府債務風險。在財政政策辯論中,焦點不僅在于地方債務是否算入財政赤字,更在于地方債務最終由誰來兜底。
數據顯示,目前地方政府顯性債務安全可控。截至2017年末,我國地方政府債務16.47萬億元,債務率(債務余額/綜合財力)為76.5%,低于國際通行的警戒標準(100%)。
“但隱性債務規模過大、增長過快、底數不清、風險不可測。” 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楊偉民表示。劉尚希稱,地方隱性債務包括建設性債務、消費性債務和政策性融資擔保,如平臺公司債務、棚改債務、政府購買服務項目的債務、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項目的債務、地方國企僵尸企業債務、金融扶貧項目債務、養老金缺口、政策性融資擔保等。
國泰君安證券研究所分析師覃漢認為,目前的政策空間不支持財政的全面寬松轉向。“由于仍然處在隱性債務的排查階段,財政政策如果全面轉向,則必然要對地方政府債務有所放松,此前的管控努力可能會前功盡棄。”
去年7月以來,我國多次出臺嚴控地方債務風險文件,以遏制隱性債務增長。財政部7月17日晚連發4份通報,公布云南、廣西、安徽、寧波等地政府違法違規舉債擔保問責案例。這意味著,在 “寬貨幣、緊信用”的大背景下也意味著即使財政發力,效果也相對有限。近兩個月的社會融資增量明顯低于去年同期,6月社融增量僅1.18萬億元。
而另一方面,7月以來,央行以定向降準、逆回購等方式向市場釋放了近萬億元的流動性。有分析人士指出,在防風險的政策背景和當前的貿易局勢下,要穩定經濟表現,貨幣政策已經相對寬松,因此央行官員喊話要“更積極的財政政策”。
徐忠進一步提出,整頓地方債務還應著力避免財政風險金融化。在沒有理清政府與市場的邊界、財政與金融的邊界之前,將一些隱性債務劃到政府債務之外,可能引發地方政府的道德風險,導致償債意愿降低,將財政風險轉嫁金融部門,增加壞賬風險,甚至引發系統性風險。
根據日前出臺的《關于完善國有金融資本管理的指導意見》,財政部、地方財政部門履行國有金融資本出資人職責首次得以明確。這表明,財政應是真正兜底最終風險。正因如此,財政在各個方面都需更加謹慎。
財政貨幣政策須協同
此前,財政部官網發表的《湖南專員辦關于防范金融風險的幾點思考》文章指出,財政和金融關系緊密。地方政府的融資平臺把財政和金融混在一起,導致財政與金融不分家。因此,在防范化解風險過程中,財政和金融部門需要進一步協同合作。
對此,多家市場機構也表示,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應該配合以實現穩增長。業內人士指出,貨幣和財政配合的切合點就是適度“表內”擴張。即財政方面,通過中央財政和地方專項債務來支持消費和重點基建工程項目。同時,貨幣方面,通過定向降準等方式支持地方政府債券的發行。
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研究員楊志勇認為,政府與市場的界限仍然需要進一步明確,同時財政金融機構同樣需要“強身健體”。以健全財政體系為例,“不是財政什么責任都要承擔,也不是財政什么責任都不承擔,而是要讓財政機構設置更加合理,財政職責更符合現代經濟和社會運行的需要” 。
在徐忠發文當日,財政部預算司副司長陳新華表示,今年以來,財政部有效落實積極的財政政策,多措并舉加快預算執行進度,加大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投入力度。作為積極財政政策的一部分,結構性減稅被視為重要舉措。
不過,徐忠認為,目前減稅政策不少,但由于稅收征管加強等原因,企業和居民獲得感少,甚至有企業稅負上升。這也是他認為財政政策不夠積極的一個現象。
對此,財政部國庫司負責人婁洪表示,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減稅降費政策更多在下半年體現。預計下半年財政收入增速將有所放緩。以增值稅改革相關政策為例,其中稅率調整實施時間是5月1日。國家稅務總局7月17日公布的數據顯示,增值稅率調整首月減稅達348億元。同時,今年上半年全國稅收收入同比增長高達14.4%,但6月這一增速跌至8%。
此外,目前正在征求意見的《個人所得稅修訂案(草案)》預期將在10月1日推出。顯然,在減稅方面,財政政策仍有較大操作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