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1日上午,網易(9999 HK)將正式在港交所上市交易。一個星期后,京東(9618 HK)也將正式登陸港交所。網易港股發行價定在每股123港元,籌資
6月11日上午,網易(9999.HK)將正式在港交所上市交易。一個星期后,京東(9618.HK)也將正式登陸港交所。
網易港股發行價定在每股123港元,籌資總額為27億美元;京東發行價上限為236港元,可能擬籌資41億美元。兩宗交易的集資總額或達68億美元,這幾乎是港交所截至5月底累計融資額的2倍(彭博數據)。
在最受關注的估值方面,一般而言,新經濟公司在港股享有高估值溢價。不過參考港美兩地投資者給予阿里的估值水平,網易京東能夠獲得的溢價空間可能有限。截至6月9日,阿里美股市盈率為27.94倍,港股市盈率為28.36倍,差別不大。
回流香港的中概股,不缺錢但更著急
和阿里一樣,此次回歸的網易和京東都屬于不急著要錢的公司。
網易
根據招股書,截至2020年3月31日,持有現金及現金等價物約56億元、短期投資約194億元、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為65億元。這意味著網易短期內可支配的資金規模在315億元左右。網易在招股文件中提到,目前這個水平“足以應付至少未來12個月的預計所需現金”。
京東
方面,其截至一季度末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為435億元,短期投資為294億元,經營活動現金流與去年同期相比轉負,為-15.42億元(主要因疫情特殊情況下補貼商家所致)。再加上公司今年4月提取此前可用循環銀行融資額度下剩余的5.5億美元。京東認為,這一流動性水平“足以度過延長的不確定期”。
事實上,回顧兩家過去3個財年的現金流量表可以看出,網易2017-2019年期間,每年經營活動都有大量凈現金流入,并且流入的現金規模整體上有所上升。京東也同樣,拋開疫情特殊影響下的2020年一季度數據,過去三年其現金及現金等價物的規模在擴大,且凈流動負債過去三年分別為32億元、160億元及9億元,去年業績改善的效果明顯。
京東在招股書中也提到,現有的營運資金,加上此次上市募集的資金凈額,可以滿足至少未來12個月的資金要求。
不過相比網易,京東雖然從2019年一季度開始了盈利之路,但其所在的電商市場競爭加劇、補貼戰從未停止,因此通過二次上市多備點錢總是好的。
它
盡管網易和京東不為錢來,但相比阿里,它們回歸的心情更迫切一些,這是因為。
阿里去年11月回港上市前面臨的監管背景是,美國政府當時對包括中興、華為及其他關聯科技公司進行制裁,這引發了中國科技互聯網公司對監管范圍及監管力度增加的擔憂。
如今,網易和京東面臨了更大的監管挑戰,他們可能因無法滿足相關審計法規而付出更高的成本,甚至是潛在的退市風險。
這是目前直接生效的一個動作
美國高層官員提醒投資者謹慎持有中概股,此外美國聯邦退休節儉儲蓄投資委員會(FRTIB)表示無限期推遲其國際基金調整投資組合的計劃,該計劃原本要把一些資金投給部分中國公司,。
納斯達克5月中旬表示,關于修訂上市規則的提議已經提交給SEC并等候審批。規則修訂主要是調整部分國家公司的上市標準。SEC需在7月2日前回應是否批準提議。
考慮到現階段,《外國公司問責法案》尚未生效,生效后也還有三年的寬限期。業內人士分析認為,該法案目前對中概股沒有任何實質性的影響,不過它確實反映了一種情緒。
瑞聯銀行股票研究部董事陳菁瑜對《香港經濟日報》表示,預期美國市場將大型中概股強制除牌的機會較低。她認為,假設上述公司被除牌,納斯達克交易所市場價值將相應降低,也會失去交易費用等收入,某種程度上是雙輸格局。
不同類型的中概股公司怎么辦?
監管風險讓中概股回流香港的步伐加速了,但只是諸多驅動因素里的一個。事實上,阿里去年11月底的成功回歸給很多中概股都做了示范,很多公司原本也在計劃回來香港上市。網易最早傳出赴港二次上市的消息是在今年年初,那時候相關法案監管風險尚未出現。
不過,在當前美國市場監管風險加大、國內利好政策不斷的背景下,中概股要不要回來、要怎么回來,不同類型的公司也有不同的考量。
截至今年5月底,滿足港交所條件、可申請二次上市的中概股共有36家。
36氪梳理Wind數據發現,截至6月10日,在美國上市的中概股數量為250家。根據華興資本的報告,另有其他一些因業績披露不足兩年,或在2017年12月15日之后才上市的公司(須修改組織章程文件,符合聯交所VIE和不同投票權的相關規定),比如拼多多、嗶哩嗶哩、愛奇藝、騰訊音樂等,如果它們想回來,還需要等一段時間。
頭部中概股
對于來說,如果符合回港二次上市的條件,那么他們這個時候回歸將享受最大利好。一方面大型企業比較容易吸引到投資者,這是因為港股近半數投資者來自海外,以機構為主,投資風格偏重長期價值和大盤股。
納入恒指
另一方面,大型中概股還有被的想象空間在。今年5月,恒生指數表示,將同股不同權及第二上市公司納入恒生指數及恒生中國企業指數選股范疇。根據細則,阿里、美團、小米等新經濟公司有望8月起被納入。納入恒指,可以提高公司在資本市場的知名度,也會提高公司股票的成交量。如果后續再進一步放開,二次上市公司還能直接對接內地投資者,那么交易量和公司估值攀升可能就是預期中的事。
符合條件的中概股也不是一定會回港上市
不過。中倫律師事務所權益合伙人李俊杰撰文指出,有些公司可能滿足條件,但由于市值不算太大,在香港二次上市可能會導致缺乏流動性的問題。
此外,兩地上市的交易和運營成本也是中型公司需要衡量的一個因素。據招股書,此次網易回港上市,包括包銷傭金、上市費、交易費等在內的費用,預期合計最高達3.607億港元。
不能在香港上市的小型中概股
除去符合條件的36家,仍有200余家中概股不能在香港二次上市,它們的市值也較小。對于來說,李俊杰認為,這之中部分優質的公司可能原先就在考慮私有化。從市場博弈的角度,這些公司推動私有化的有利時點可能是三年寬限期的后端,屆時可能會因為將被禁止交易而使股價低迷,從而降低私有化成本。
打算上市的中國企業
還有一類就是了,他們對在哪里上市這個問題的態度在發生變化。據路透6月10日援引知情人士報道,在向中國證券監管機構報告了赴美上市計劃的企業中,。
市場上最新的一個例子是奈雪的茶。36氪此前從多位二級市場人士處了解到,考慮到由瑞幸咖啡造假事件引發的一系列中概股風波,奈雪的茶上市目的地已由美股轉向港股市場。
不過,也有業內人士認為,不同市場的合規成本不一樣,選擇到哪里上市還是要從企業自身出發,是否有同股不同權等特殊需求、對上市時間表的預期、自身業務及所在行業的性質,以及是否有可比公司等都是應該納入考慮范圍的因素。
關鍵詞: 網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