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們行給出硬性規定,對于中小企業的貸款要雙增,其一是要增中小企業總體的貸款規模,其次增中小企業的貸款家數。從目前來看,基本得以
“今年我們行給出硬性規定,對于中小企業的貸款要雙增,其一是要增中小企業總體的貸款規模,其次增中小企業的貸款家數。從目前來看,基本得以落實。為了更好地服務于中小企業,我們專門成立了供應鏈金融事業部,配備了一套人馬,還找來了第三方的平臺公司。”10月22日,一家股份行的負責人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表示。今年以來,隨著服務中小企業、發展供應鏈金融逐漸成為政策導向,布局供應鏈金融已經成為了不少銀行、券商等金融機構的展業方向之一。根據易寶研究院的預測,今年供應鏈金融的市場規模約為17.5萬億,到2020年則將達到27萬億左右。
技術掣肘供應鏈金融發展
國內銀行業對于供應鏈金融的嘗試早在2000年之初就已經提出,但遲遲沒有推展開來。“主要是當時的技術跟不上,雖然想做這個事,但是無法實現大數據的共享共聯,所以一直屬于只聞樓梯響未見人下來,不過隨著近幾年大數據、物聯網、區塊鏈等技術的成熟,供應鏈金融開始逐步普及。”上述股份行負責人表示。
從業務模式上來看, 多數銀行采取的都是“1+N”的融資模式。“1+N”中的“1”是指供應鏈中的核心企業,“N”是指核心企業上下游的供應鏈成員企業。這種模式本質上是利用供應鏈產業集群的伴生網絡關系,將核心企業的信用引入對其上下游的授信服務之中,并開展面向供應鏈成員企業的批發性營銷。
中企云鏈董事長劉江認為供應鏈模式不應該被忽視。“以前我在一家大型央企工作,由于產業鏈較長,該央企僅一級供應商達到6萬家,如果算上次一級的供應商,這個數字龐大到不敢想象。這些供應商中不乏中小企業,甚至可以說大部分都是中小企業,這些企業有強烈的擴張愿望,但由于種種原因,一直掣肘于資金,現在通過供應鏈的方式,利用核心企業的授信,惠及供應鏈。”
供應鏈金融業務為外界所看重的,是其為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提供了很好的途徑。供應鏈金融的精髓,是通過控制核心企業供應鏈相關信息,消除上下游供應鏈企業信息不透明現象,降低中小企業風險甄別成本,提升風險控制能力,增大銀行為部分中小企業融資的意愿。
隨著互聯網對傳統金融行業的滲透,目前,越來越多的銀行開始試水供應鏈金融,并逐漸將其納入自身的市場定位和競爭策略體系,產品設計、風險控制和營銷模式也逐漸成形。
中信銀行廣州分行行長助理譚旻琰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目前中信銀行廣州分行就在大力推進云鏈供應鏈金融服務,其是核心企業主動管理供應鏈的利器,是企業降兩金、去杠桿、提高運營效率的利器。業務系統正式上線后,從供應商提出申請到完成放款,僅需兩小時,這將大大提高中小企業服務速度和服務質量。
而在此前華夏銀行也對星貝云鏈平臺提供了百億級別的授信額度。不但股份行在供應鏈金融領域深耕細作,國有大行也大張旗鼓的加入。
2020年規模或至27萬億
信和研究院的研究報告指出,隨著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銀行原有的“銀行—企業”的信貸模式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銀行+核心企業+上下游供應商,利益相關者的數量大幅增加,銀行的業務流程長度和復雜程度也大幅增加,這就需要海量的數據作為支撐。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使得這一切成為可能。
中企云鏈廣東省業務三部總經理劉瀅鋒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表示:從理論上來說基于核心企業的供應鏈服務,可以無限層穿透。目前他們接觸到最深程度的穿透為14層。“核心企業可以穿透到自己的一級供應鏈企業,一級供應鏈企業還可以給自己的供應鏈進行穿透。”
2017年以來供應鏈金融支持政策不斷加碼,供應鏈金融的發展進入快速階段。易寶研究院的數據顯示,2015年我國供應鏈金融市場約為12萬億元;而供應鏈金融在中國、印度等新興經濟體增長率超過25%。受監管政策影響,互聯網金融C端業務受到沖擊,B端金融發展有望爆發。通過預測,2018年至2020年我國供應鏈金融市場規模或將達到17.5萬億、22.18萬億和27萬億左右。
供應鏈金融降低了中小企業的融資成本,目前供應鏈上中小企業利率覆蓋區間正常為年化8%-15%,根據企業規模以及供應鏈上所處的位置不同,融資利率有所變化。“相比傳統的模式,大幅降低了中小微企業的融資成本。以前像我們這樣年利潤不到500萬的企業,在銀行只能融到很少錢甚至融不到錢,更多是通過社會融資,融資成本多是在20%以上。對于中小企業來說,負擔這個成本相當吃力。不過隨著供應鏈金融的逐步落實,我感覺今年不管是融資難度還是融資成本都有所下降,我大概測算了一下,平均融資成本下降了一到兩成左右。”東莞一家機電制造商表示。
不過供應鏈金融并不是毫無瑕疵,容易出現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局面。做空特斯拉的知名投資者Fahmi Quadir日前就發出警告,稱特斯拉正面臨供應鏈中斷的風險,有些供應商還未收到貨款,有些供應商正對該公司行使留置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