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近日從接近監管人士處獲悉,第一批網絡借貸借款人惡意逃廢債信息已于近期納入人民銀行征信中心和百行征信。上述兩家機構相關人員也向記
記者近日從接近監管人士處獲悉,第一批網絡借貸借款人惡意逃廢債信息已于近期納入人民銀行征信中心和百行征信。上述兩家機構相關人員也向記者證實了此事。
這就意味著,接入征信中心系統的3000余家金融機構和接入百行征信系統的241家機構,將掌握這些P2P惡意逃廢債“老賴”們的信息。在這個信用社會里,“老賴”未來獲取貸款等金融服務以及其他公共社會服務將受到很大限制。而市場關注的失聯高管、“跑路”高管的信息將于第二批報送,進而納入征信。
今年8月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下稱“全國整治辦”)下發《關于報送P2P平臺借款人逃廢債信息的通知》,要求各地根據前期掌握的信息,上報借本次風險事件惡意逃廢債的借款人名單。全國整治辦將協調征信管理部門,將上述逃廢債信息納入征信系統和“信用中國”數據庫。
“建立有效的失信懲戒的機制,對惡意逃廢債失信人進行一些授信方面的制裁,有助于督促他們盡快歸還欠款,這是征信系統的目的和想法。”接近監管人士指出。
據接近監管的人士介紹,首批惡意逃廢債信息共涉及金額近2億元,呈現逾期時間長、金額較大的特征。其中,單筆最大金額數千萬,大部分逾期在2年以上。
記者獲悉,地方金融辦在報送首批惡意逃廢債名單時比較謹慎,選取的個案多為法院二審的判決、裁定,即終審的判決、裁定,或者過了一審上訴期,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斷、裁定。
上述接近監管人士解釋稱,之所以這么操作,是因為P2P債權債務關系比較復雜,最大的問題就是事實認定和準確性,不同于信用卡和銀行借款這類明確的債權債務關系。在債務關系沒有準確認定的情況下,貿然將其納入征信系統,可能會造成法律糾紛。
“因此,首批名單挑最穩妥的做,盡量減少糾紛,懲戒真正的惡意逃廢債。”該人士說,下一步隨著工作逐步推進,納入征信的標準將適當放寬,例如地方金融辦計劃公示未及時還款P2P借款人名單,并設置公示期和寬限期,廣而告之,若過了寬限期還不還款的,基本可以認定為主觀故意,未來這部分會列入惡意逃廢債名單,進而納入征信。
此前,市場對于P2P失聯高管高度關注,此次他們的名字并不在首批報送名單里。對此,上述接近監管人士透露稱,監管不會只約束借款人一端,對于平臺肯定也有約束,因為前期報送操作中的原因,失聯“跑路”的高管將會于第二批納入征信。將P2P惡意逃廢債信息納入征信,目前是階段性的工作,未來肯定會形成長效機制。
百行征信相關負責人也指出,下一步,百行征信還將不斷對P2P平臺借款人逃廢債信息進行補充、完善和更新,保證惡意逃廢債信息的準確性,保護借款人的合法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