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停車難問題上,老舊小區、胡同區等無疑是居住停車難的重點區域。據市交通委靜態交通管理處10月9日消息,除了目前各區正在開展的居住停車
在停車難問題上,老舊小區、胡同區等無疑是居住停車難的重點區域。據市交通委靜態交通管理處10月9日消息,除了目前各區正在開展的居住停車自治管理,北京市正研究出臺錯時共享停車指導意見,并考慮通過政策措施對停車設施供給方給予一定獎勵,增加車位供給。根據調查,北京八成以上受訪者支持公共建筑停車位共享。
缺口85萬個
在做客北京交通廣播《治堵大家談》節目時,市交通委靜態交通管理處副處長聶亞光透露,雖然近幾年停車缺口日益增大的趨勢有所緩解,但城六區存量機動車的居住停車位缺口仍然達到85萬個左右。
市交通委今年7月底發布的數據顯示,自今年1月1日實施道路停車改革以來,截至7月25日,在北京城六區、通州區和延慶區道路停車位停放過的車輛達到301.4萬輛。截至5月底,北京機動車保有量已達621萬輛(其中小客車519萬輛),停車難問題日益緊張。
為了彌補缺口,北京市各區利用拆除違法建筑、騰退土地、閑置土地、綠化改造見縫插針等方式增加停車供給。2018年,城六區通過挖潛和新建立體停車設施為居民提供車位2萬余個。
“針對現狀,我們的總體思路是優先利用居住區內部空間資源,再利用周邊的公建資源共享停車,最后才是道路停車。”聶亞光說,現在很多人認為道路應該是停車的首選,這實際上在停車觀念上有所偏差,不利于整個城市交通的可持續發展。
北京商報記者了解到,針對居住停車難的問題,市區兩級曾出臺過多方政策措施彌補車位缺口。為鼓勵居住區停車位挖潛工作,2012年,北京發布《關于印發推動城六區居住區機動車停車設施新建工作的通知》文件,新增一個停車泊位,按2000元的標準給予一次性獎勵。
到2014年,市交通委牽頭出臺《關于鼓勵老舊居住區挖潛建設立體停車設施的意見》的文件,居住區新增立體停車位,每個將獎勵5000元。
建立車位供給獎勵機制
聶亞光透露,北京市正在研究出臺錯時共享停車的指導意見,對全市推進錯時共享停車工作提供指導。同時,持續推進停車管理改革,要在年底前實現全市道路停車電子收費全覆蓋。
北京商報記者了解到,錯時共享停車已經在部分城區進行試點。西城區交通委綜合交通科副科長牛皓介紹,西城區以金融街、新街口、什剎海、展覽路等街道作為試點,實行錯時共享停車。
據了解,佟麟閣路通過拆違騰退,建設了錯時共享停車樓;牛街王致和停車場,新街口文化中心停車場、樺皮廠行政中心停車場,實施錯時停放機制。此外,西城區還協調了多個國家機關部委開放內部車位,與周邊居民錯時共享。
據了解,為了進一步推動錯時共享停車,市區兩級政府將對停車設施供給方給予一定獎勵,推動開放停車資源給周邊居民,也能降低居民的停車費用。
聶亞光透露,在北京市正在研究的錯時共享停車的指導意見中,將有非常明確的獎懲機制,將明確對停車設施供給方的獎勵機制和車位使用者的約束機制。
一方面,由相關部門對錯時停車需求進行梳理,并組織雙方商討收費標準等,明確對停車設施供給方獎勵機制;另一方面,也將建立約束機制,并充分發揮居委會、社會組織等各方的協調作用。
同時,逐步建立和完善全市停車資源平臺,將更多停車位數據接入到平臺中,建立信息共享機制,停車設施或提供信息服務的經營者可發布車位的使用情況和開放情況,便于居民查找附近的停車資源。
八成居民支持車位共享
據介紹,目前北京市公共建筑夜間閑置車位約90萬個,如果能夠推動50%的閑置車位與居住區進行錯時共享,可解決約35%的居住區停車缺口,相當于目前道路上夜間停車總量,這個數量相當可觀。
“根據停車普查數據,本市共享停車的潛力非常大,無論是從公建車位的閑置數量看,還是從公建車位與居住區的距離看,都是有條件開展停車共享的。”聶亞光指出。
實際上,錯時共享停車也受到市民歡迎。今年市人大開展執法檢查工作過程中,通過第三方進行調查的結果顯示,八成以上受訪者認可和期待公共建筑停車位共享。
然而,在目前已經開展試點的一些地區,“到點兒不走”、“違約成本低”是影響車位提供方動力的主要原因。
北京交通發展研究院工程師孫海瑞認為,現在的問題是雙方都缺乏動力,對于管理者而言,特別是一些小區,其停車管理信息化水平低,管理外來車輛的難度太大;對停車人而言,大家愿意承受的停車費價格都比較低,而且在其他區域違停并沒有受罰。
清華大學交通研究所所長助理李瑞敏進一步指出,緩解停車難問題的一個核心還是在于實現一個供求的動態平衡和對于已有的停車資源的有效利用。“我們可以通過錯時停放共享車位或者停車誘導實現小的范圍內的停車供需平衡,來滿足大家的停車需求。”(記者:陶鳳 彭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