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9月21日,首批公布的25家白名單銀行共接入414家平臺,僅占上線資金銀行存管平臺總量的50 79%。經過近半年的測評,銀行存管白名單逐漸出
截至9月21日,首批公布的25家白名單銀行共接入414家平臺,僅占上線資金銀行存管平臺總量的50.79%。
經過近半年的測評,銀行存管白名單逐漸出爐。
9月29日,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對外公布了第二批通過銀行存管的名單,渤海銀行通過測評,通過測評的網貸存管銀行增至26家。而在此前的9月20日晚,互金協會公布了25家銀行資金存管系統通過測評的聲明,這意味著投資人和網貸平臺關注的首批網貸存管銀行“白名單”正式出爐。
時代周報記者注意到,不少網貸平臺存管大行并不在前兩批白名單之列,中小型城商行占比較大,股份制銀行以及國有大行占比較小。比如,網貸存管數量居市場首位的江西銀行和居第二位的廣東華興銀行榜上無名;而業務規模小,甚至僅存管1家網貸平臺資金的銀行,如包商銀行、中關村銀行、浙江泰隆商業銀行、百信銀行等卻通過了本次測評。
由此可見,銀行能否通過測評與對接網貸平臺數量并無直接聯系,本次白名單具有“大戶缺席,小戶突圍”的特點。小小金融總裁劉小峰告訴時代周報記者:“銀行白名單的篩選標準,是針對銀行的網貸資金存管業務流程與系統建設的合規性、完整性進行全面綜合測評。目前未通過測評的銀行,主要是因為系統問題。”
不過,暫時沒有通過測評的銀行也無需擔心。時代周報記者從業內獲悉,互金協會按照“合格一家、披露一家”的原則,對通過測評的商業銀行進行披露。
評選嚴格
去年2月,銀監會印發了《網絡借貸資金存管業務指引》,明確了存管銀行開展存管業務應具備的條件、應盡義務,以及具體操作規則。事實上,近三年,各大商業銀行積極開展資金存管業務。
據網貸之家研究中心不完全統計,截至2018年9月17日,已有59家銀行布局P2P網貸平臺資金存管業務,共775家正常運營平臺宣布與銀行簽訂直接存管協議,占同期P2P網貸行業正常運營平臺總數量的48.59%。
去年年底,全國網貸整治辦就聯合中國互金協會向各省市網貸整治辦及多家銀行下發了《關于開展網絡借貸資金存管測評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通知》指出,在開展資金存管業務過程中,存在存管銀行標準不一、落實不到位等問題。為此,全國網貸整治辦與協會擬開展網貸資金存管業務測評。
時代周報記者從網貸平臺獲悉,本次測評采用評級制,過程分為“測評”、“初試”、“復試”三個環節。在此期間,對于不合要求的內容,互金協會將提出整改意見。
此次銀行存管“白名單”的評選過程極為嚴苛。在這個過程中,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嚴格遴選了專業的技術測評公司,并組織了行業頂尖的專家團隊,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就有序開展了相關工作。
如今,首批白名單終于出爐。紫馬財行CEO唐學慶對時代周報記者說:“可以說,通過測評的銀行存管系統相當于完成了一次重建。只有通過測評才可以有效避免‘部分存管’、‘存而不管’等行業亂象,維護各方參與者利益,而通過測評意味著銀行的存管業務均達到了國家監管要求。”
在蘇寧金融研究院互聯網金融研究中心主任薛洪言看來,首批銀行存管白名單的公布對行業影響有限。對于存管銀行而言,網貸存管業務的門檻和要求不難達到,測評結果有先后之分,但銀行通過測評應該是遲早的事情,先后次序不會對存管市場格局有明顯的影響。
開鑫貸總經理鮑建富告訴記者,存管白名單應該是動態調整的,未來應該會陸續公布通過測評的存管銀行,所以,未出現在首批白名單的銀行只要愿意參與網貸平臺存管業務,以測促改,進入白名單并不是什么難事。
事實上,由于網貸平臺的亂象,部分銀行今年已經選擇暫停資金存管業務,比如貴州銀行、長沙銀行等等。近日有消息稱,上海銀行已全面退出該業務,該行負責人近日向時代周報記者否認了上述消息,“對符合我行管理要求及監管要求的簽約平臺,在合同到期后,我行將繼續與其合作”。
小行突圍
據時代周報記者梳理,前兩批入選白名單的存管銀行,在類別上涵蓋了1家國有銀行、9家股份制銀行、8家城商行、3家農商行、4家民營銀行和1家直銷銀行。而在上線平臺數量上,這些銀行所占市場份額并不高。
截至9月21日,首批公布的25家白名單銀行共接入414家平臺,僅占上線資金銀行存管平臺總量的50.79%。據了解,簽約數前三的銀行中,前兩位江西銀行和廣東華興銀行均無緣本次白名單,兩家銀行合計占比18.84%;第二批公布的渤海銀行也僅僅對接了5家平臺。
“這個與銀行的規模、類型沒有什么關系,一些銀行的業務量大,系統需要對接更多的網貸平臺,對系統的要求更高,而量少的平臺比較容易達到要求,而且大行布局這塊業務的本來就不多,主要是小型地方性銀行。”滬上某網貸平臺創始人對時代周報記者說。
據相關文件,未進入首批白名單的存管銀行,需在3個月內再次提交測評申請,即合規檢查必須于今年12月底完成。劉小峰分析說,合作的存管銀行通過測評是本輪網貸合規檢查通過的先決條件之一,如果合作存管銀行并未進入首批名單,且在3個月內再次提交測評申請未能通過,網貸平臺將面臨更換存管銀行的壓力。
唐學慶表示,網貸平臺從節約成本的角度考慮,或推動所開展存管業務的合作銀行積極整改爭取及早通過測評,或抓緊時間更換合作存管銀行,成為擺在平臺面前的不二之選。
時代周報記者注意到,本次白名單中近一半銀行網點不多,這是否意味著,監管已經取消對備案平臺存管屬地化的要求?廣州市互聯網金融協會會長方頌告訴時代周報記者,存管本地化要求一般源于地方部門的考慮,中央層面從來沒有提過,也不提倡存管本地化。由此得知,存管屬地化與本次測評標準并無直接聯系。
劉小峰分析說,從首批名單來看,新網銀行等多家銀行在很多地區沒有網點,中國互金協會應該沒有考慮存管屬地化問題。“這對于沒有全國網點的銀行來說是一大利好,他們可以平等地和其他銀行競爭存管業務。同時,對之前接入異地銀行的網貸平臺來說,也是一大利好,他們不必再投入大量的時間和金錢更換存管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