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國內外車企都在發展新能源汽車,但目前總體來說在新能源的發展方面,不論是政策導向還是技術沉淀上,各車企幾乎是居于同一起跑線的。中
如今國內外車企都在發展新能源汽車,但目前總體來說在新能源的發展方面,不論是政策導向還是技術沉淀上,各車企幾乎是居于同一起跑線的。中國作為世界上潛質最大的新能源車發展市場,除了自主車企在大力推進新能源車之外,國外車企也不會甘于放過這塊“肥沃”之地。
就在幾天前,通用汽車宣布,截至今年8月底,通用旗下在華新能源車產品的累計純電動行駛里程已突破1億公里。1億公里,可以說是新能源車在通往“零排放”道路上一座里程碑式的節點。不只是通用汽車,許多外資車企在華發展新能源車都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而且依然在繼續積極布局新能源。
對于自主車企來說,雖然其在本土發展新能源車具有先天性的優勢,但面對外資車企如此大規模且又猛烈地進擊新能源車領域,自主企業也具有相當大的壓力。更何況隨著新能源車的不斷發展,自主品牌的優勢也已經慢慢減弱。在與外資車企愈加激烈的競爭中,自主車企在未來將面臨更多挑戰。
外資車企的跨國之戰
中國這個最大的新能源車市場的發展正處于風生水起之時。為了滿足對環保和可持續發展的訴求,國家在政策方面不僅有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而且今年7月正式開始實行雙積分政策,這兩個政策著實催生和推動了國內一大批車企紛紛加入新能源車領域、增加對新能源車的發展力度。而且,得益于國內電池產業巨頭寧德時代和比亞迪的在新能源電池上的支撐,新能源設施的不斷完善,更加吸引眾多車企在中國發展新能源車。
就在上個月,豐田宣布投資約1,300億日元,要在2021年達到年產170萬輛的規模,比目前增加約35%,主要增加的車型為SUV、電動車和插電式油電混合車型。日產也計劃到2020年將中國乘用車的年產能提高30%,達到200萬輛,其中于27日在東風日產1000萬輛下線儀式上推出純電動軒逸,也拉開了日產在中國純電動車計劃的宏偉計劃。本田方面則是計劃在2025年之前,在中國推出超過20款純電動汽車。
不僅是日系車企,通用汽車計劃于2016年至2020年間在中國推出10款新能源車。此后,通用將進一步擴大產品布局,預計到2023年在華新能源車型總數將再翻一番。而大眾則計劃到2020年,在中國新推出13款新能源汽車,且在大眾“2025計劃”目標中表示,到2025年要實現銷售100萬輛電動車,中國市場的銷量將占到三分之二。另外,特斯拉也計劃從2020年開始將在中國新工廠生產全新Model 3。
據中汽協數據顯示,今年1~7月,新能源車產銷分別完成50.4萬輛和49.6萬輛,同比分別增長85.0%和97.1%。同時,據其預測,今年新能源汽車銷量有望超過100萬輛;2025年新能源汽車全球銷量將會突破1800萬輛,中國的新能源車銷量會突破470萬輛,占市場整體比重的15%。而且,此前據日本富士經濟調查公司預測,到2035年時世界新能源車的銷量將比2017年高出約15倍,達到1,125萬輛,中國的銷量將可能占據總量的60%,達到622萬輛。
中國在新能源車方面的條件是本土車企最為強大的優勢,更是吸引外資企業在華投入新能源車的試金石。目前看來,自主企業相對外資企業在中國發展新能源更加有利,外資車企想要實現在華的新能源車的規劃則明顯阻力更大。
自主企業更應居安思危
另一方面,自主品牌在新能源領域投入更早、發展更快,也使其擁有了一定市場地位和存量優勢。現階段,自主車企也所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例如,北汽新能源現擁有北京、山東青島、江蘇常州、河北黃驊等整車生產基地;旗下有BJEV、ARCFOX兩大品牌,包括數十款產品;截至2018年6月,其累計銷量23.69萬輛,且連續5年蟬聯全國新能源車銷量第一。目前,北汽新能源已經與戴姆勒、華晨、百度等開展了不同領域內的戰略合作。
還有推出了“藍色吉利行動”的吉利也在加大對新能源產品的生產和推廣,比如帝豪插電式混合動力(PHEV)轎車和全新博瑞GE;而且吉利計劃到2020年,其90%的汽車都是新能源汽車。此外,長安也宣布2025年全面禁售燃油汽車,未來將在新能源領域投資1000億。以及旗下歐拉剛剛上市的長城、比亞迪……
盡管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中的大部分參與者仍是自主品牌,外資車企的參與度相對不高,但外資車企加速在華布局新能源,已經取得一定進展。如通用在中國市場已經推廣了新能源汽車,包括上汽通用五菱的寶駿E100純電動車、上汽通用汽車的凱迪拉克CT6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和別克Velite 5增程型混合動力車。豐田采取迂回戰術利用廣汽打入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的廣汽IX4,也已在剛剛過去的成都車展宣布上市發售。
不僅如此,7月28日,我國新能源汽車外資股比限制正式取消,這意味著外資車企已可以在華建立完全屬于自己的新能源汽車公司。例如在新造車勢力中,特斯拉就已經確定在中國上海附近投資建廠。而且,此前由于中國新能源市場的規模較小且受到政策保護,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一直被自主品牌占據。但隨著補貼政策退坡,外資車企因無法拿到補貼而產生的市場競爭劣勢正在逐漸消除,其在華的阻力在慢慢減小更是事實。
隨著市場主導的加強,跨國車企在國內新能源汽車市場布局加快,自主品牌所具備的優勢正在減少。而“馬太效應”加劇,則將直接導致自主企業實力不強者出局。在未來,自主企業將面臨更多挑戰。外資企業與自主企業在華新能源市場之爭必有一戰,但究竟誰能獲取在華新能源市場的高地,還需接受市場的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