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7日,就掛牌公司摘牌,全國股轉系統新聞發言人回應稱,掛牌公司有進有出、能進能出是正常現象,也是市場化的表現。今年以來,新三板掛牌
9月7日,就掛牌公司摘牌,全國股轉系統新聞發言人回應稱,掛牌公司“有進有出”、“能進能出”是正常現象,也是市場化的表現。
今年以來,新三板掛牌公司摘牌呈加速趨勢,前8個月摘牌數量累計已超1000家。對此,發言人表示,今年以來,新三板掛牌公司摘牌數量上升。其中,有一部分公司因籌劃IPO、被并購、公司戰略調整等原因選擇主動摘牌,有一部分公司因市場功能或資本運作未達預期、基于成本收益考量選擇離場,也有一部分公司因未披露年報、半年報而被強制摘牌。這意味著有5類原因造成掛牌企業主動或被動摘牌。
“部分未充分評估發展階段、發展需求,對掛牌預期過高但自身規范程度不足的公司摘牌退出,是正常的市場出清,有利于實現優勝劣汰,提升市場運行質量。但同時我們也認識到,目前新三板市場制度和功能仍有改革完善的空間。”發言人表示,下一步,全國股轉系統將以市場分層為抓手,以完善市場融資功能為主線,著力解決發行融資、并購重組、交易定價、政策銜接等方面的市場“痛點”,全面提升市場價格發現、資源配置和風險管理等核心功能。
2018年以來,做市商退出做市情況有所增加。對此,全國股轉系統高度重視,并進行了持續跟蹤評估。做市商退出做市主要有兩方面原因:一是做市商主動調整做市策略。2017年以來,市場環境下行的大背景下,部分做市商基于對市場行情的判斷開始調整做市策略,主動退出一些業績不佳或受到處罰的股票做市。二是部分做市掛牌公司因擬IPO、控制股權結構等原因主動變更轉讓方式或摘牌,導致做市商被動退出做市。
就新三板市場掛牌公司進行股權質押的情況,發言人表示,掛牌公司進行股權質押的主要目的是為企業進行融資。輕資產的中小微企業往往難以通過固定資產等實物抵押獲得貸款,因此,通過掛牌規范公司治理和財務制度后,股權質押成為創新型、創業型、成長型中小微企業的一種有效融資方式。據統計,新三板市場超70%的股權質押是為掛牌公司融資,符合中小微企業融資發展特點。
發言人指出,總體看,新三板股權質押面低、總量相對較少;掛牌公司股權質押與二級市場關聯度低,質押股份以受限股為主,質權人以傳統信貸機構為主,普遍根據掛牌公司經營情況和提供其他抵押物連帶擔保等進行質押定價,受二級市場市值波動影響小。目前,存在質押的掛牌公司股東人數中值28戶,風險外溢程度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