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事件使監管更為謹慎,天貓醫藥館、京東醫藥館等近期不得不下架處方藥以規避風險。不過,種種跡象表明,網售處方藥政策或將迎來變動。這
疫苗事件使監管更為謹慎,天貓醫藥館、京東醫藥館等近期不得不下架處方藥以規避風險。不過,種種跡象表明,網售處方藥政策或將迎來變動。
這兩日,網絡醫藥銷售平臺天貓醫藥館、京東醫藥館均下架了處方藥;在360好藥搜索處方藥,也顯示為“暫不銷售”。
“政策不明朗。”對此,阿里健康方面回應《財經》記者稱,“我們嚴格跟著政策走,紅線不踩踏”;京東方面也表示,“京東堅決執行政策要求”,“已經率先全面下線處方藥,并未再展示處方藥信息”。
對此,業內人士分析,幾大頭部平臺的反應更多屬于“突發事件”性質,與網售處方藥政策沒有關系。
餓了么醫藥負責人邵清告訴《財經》記者,疫苗事件等使得藥監部門壓力很大,口頭指令幾個平臺下架處方藥。為此,幾大平臺采取戰略性措施,等待政策出臺。
中國對網售處方藥的政策一直不明朗。今年6月網上曝出一份關于藥品網絡銷售監督管理辦法的討論稿,業界信心陡升,其中稱,藥品零售企業在具備與醫療機構電子處方信息實時共享、互聯互通的條件,確保處方真實、可溯源,并按照有關要求進行處方調劑審核的前提下,可以通過網絡銷售處方藥。
《財經》記者采訪的多位業內人確認了這份討論稿的真實性。網售處方藥政策或將迎來變革。
政策不明朗
在4月,業界已感受到網售處方藥的政策口風變化——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促進“互聯網+醫療健康”發展的意見》,為處方藥網售留下一個口子。其中提到,可在線上開具常見病、慢性病處方,經藥師審核后,醫療機構、藥品經營企業可委托符合條件的第三方機構配送。
而五個月前,2017年11月,原國家食藥監總局發布《網絡藥品經營監督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下稱《意見稿》),要求網絡藥品銷售者不得銷售和發布處方藥信息。
網售處方藥政策一波三折難決斷的背后,是很多問題懸而未決。康復之家健康管理集團執行總裁夏語分析,政策出臺以及落地的前提條件有三:一是處方的來源及其真實性、合法性;二是藥品配送過程中,如何確保溫濕度符合儲存要求及可追溯性;三是需要建立處方共享信息平臺,監管部門可追溯、監督。
在監管環節,目前第三方平臺存在與實體藥店主體責任不清晰、
網售處方藥到底該怎么監管,從哪幾個角度監管仍不明確。近年來,利用互聯網制售假藥的案件時有發生,還存在非法渠道購進產品、違法違規宣傳、經營假冒偽劣產品等問題。
“從各地法院反饋的信息來看,由于網絡售藥相關法律的缺位,使得在審理這類案件時困難重重。”北京中醫藥大學人文學院法學副教授鄧勇對《財經》記者說。
令人垂涎的“大蛋糕”難到口
網售處方藥一旦放開,意味著有千億市場擺在玩家面前。據前瞻產業研究院報告顯示,2016年中國藥品市場總規模達1.49萬億,其中85%的銷售規模來自于處方藥銷售。
動脈網發布的《醫藥電商競爭力報告:益藥購、阿里健康、健客如何布局醫藥電商2.0》報告顯示,截至2016年,我國網上藥店數量已經達到678家,但所占醫藥銷售市場份額不足10%,但市場增長迅速,過去6年醫藥電商銷售規模的年均復合增長率達到55.5%。
目前,我國醫藥電商的模式主要有3種:B2B、B2C、O2O。其中,B2C模式最為大眾所知。B2C又分為:天貓醫藥館、京東醫藥城等第三方電子商務平臺模式和健客網、康愛多、好藥師等自建自采平臺模式。B2B模式一般是政府主導的B2B采購平臺,或者藥企B2B平臺。
在各大電商平臺中,銷售量拔得頭籌的仍然是保健類、計生類產品,醫療器械則以血壓計居多,涉及藥品的部分偏少。
醫藥電商作為處方外流的一個方式,在目前醫藥分開大背景下被熱議。但目前,處方如何能流出去仍沒有好的方式。
藥品零售界有一句話為“得處方者得天下”。目前,我國處方藥銷售集中在醫院渠道。據中國產業信息網數據,醫院渠道合計占處方藥零售市場超過90%,其中城市等級醫院為主導,占61%,而零售藥店僅有 9%。
雖然公立醫院已經全面實施藥品零加成,但醫藥之間的利益瓜葛仍難斬斷。“處方外流的話,經濟上應該是公立醫院最擔心的問題。”國家衛生計生委衛生發展研究中心藥物政策研究室主任傅鴻鵬對《財經》記者說。
在醫療戰略咨詢公司Latitude Health創始人趙衡看來,就算網售處方藥政策放開,市場也不會太大,“在線看病的人很少,這里面還有患者教育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