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銀行7月5日公布的一份報告表示看好中國銀行業前景,預計其去杠桿進程將有序推進。資料圖:銀行工作人員正在清點貨幣。中新社記者 張云
德意志銀行7月5日公布的一份報告表示看好中國銀行業前景,預計其去杠桿進程將有序推進。
資料圖:銀行工作人員正在清點貨幣。中新社記者 張云 攝
近期市場上有觀點認為,若去杠桿不能有序推進,“嚴監管+緊信用”可能導致中國銀行業壞賬率攀升,并促使貨幣政策大幅放松,進而引發銀行凈息差收縮及人民幣快速貶值。但在德銀看來,這一觀點過于悲觀。
德銀中國銀行業分析師范海爍指出,與市場認知相反,中國各金融機構對資管新規應對穩妥。據德銀估算,當前市場上約6萬億元(人民幣,下同)表外非標信貸余額,其中約50%至60%會在2020年底前到期,余下部分各銀行將通過發行凈值型封閉式理財產品,轉換成ABS標準化產品、保險資金或銀行貸款等方式充分銜接。
對于現存約19.5萬億元的表內非標信貸余額,銀行則會根據現有準則來逐步追加資本計提及相應損失準備。總的來說,壓縮影子銀行對商業銀行經營影響可控。
與此同時,企業盈利改善也緩解了信貸風險。范海爍分析說,此輪去杠桿的不同之處在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已明顯改善企業財務狀況,尤其國有企業和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總額在過去一段時間內都實現了較快增長,發債企業潛在違約率下降。
去杠桿導致空轉資金減少及金融機構“脫虛向實”,是信貸增速放緩對中國經濟發展負面影響較小的另一個重要原因。
報告指出,近期嚴監管有針對性地壓縮了一部分計算在社會融資總量中的資金,如企業購買的理財產品余額出現明顯下降。但此類資金在大幅增長時對經濟沒有拉動作用,因此其壓縮時對實體經濟影響也就有限。
總體來說,德銀對中國銀行業繼續保持樂觀態度,并偏好存款基礎良好的銀行。報告稱,一系列去杠桿及改革政策不僅降低了行業長期金融風險,而且改善了銀行盈利能力、穩定了股本收益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