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通快遞(17 150,0 29,1 72%)(002468)連續三個交易日(6月20日至22日)盤價格跌幅偏離值累計達到 20%以上,根據深圳證券交易所交易規則等有關
申通快遞(17.150,0.29,1.72%)(002468)連續三個交易日(6月20日至22日)盤價格跌幅偏離值累計達到 20%以上,根據深圳證券交易所交易規則等有關規定,屬于股票交易異常波動的情況。更值得關注的是,該股在21日與22日連續跌停。截至6月22日收盤,申通快遞報收17.74元/股,股價創下上市以來的新低。
跌停后,申通快遞的最新總市值僅為272億元。而同日,同在A股上市的韻達股份(53.050,1.28,2.47%)(52.050, -0.93, -1.76%)(002120.SZ)總市值為703億元,是申通快遞的2.58倍。
兩日跌停背后的原因
6月22日盤后,申通快遞在深交所互動易平臺緊急回應投資者表示,“從市場行情來看,大盤整體表現偏弱,三大股指均破位下跌,整體的市場大環境對公司股價有一定影響;從公司層面來說,目前生產經營正常。”
然而,申通快遞的回應并不令人信服。同期,圓通速遞(13.200,0.36,2.80%)(13.000, -0.13, -0.99%)(600233.SH)、韻達股份、順豐控股(45.000,0.87,1.97%)(44.660, -0.50, -1.11%)(002352.SZ)股價走勢均明顯優于申通快遞。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這家曾經的“通達系”龍頭企業在二級市場股價跳水呢?
《商學院》雜志記者就兩次跌停的原因向申通快遞有關負責人發送了采訪提綱,對方回復“以官網25日發布的公告為準。”
中國物流學會特約研究員楊達卿在接受《商學院》雜志記者采訪時表示,“企業市值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對企業的價值預判,并不能完全反映企業的真實價值,而公眾對申通的預判或基于比較劣勢。目前,在通達系中,申通的先發服務資源控制力稍顯不足。在倉配品質控制力上,核心樞紐的直營化和全網信息化能力是保障,而申通相對落后。此外,相對于通達系其他企業,申通對后發服務的戰略布局不夠及時,這主要體現在從快遞到快鏈(快捷的供應鏈服務)的轉變遲緩。面對快遞向綜合物流及供應鏈服務發展的大勢,申通雖然也在做,但推進力度稍顯落后。”他進一步表示,“快遞市場格局日漸明朗,留給后進者的時間并不多,申通還需要積極謀變。”
快遞企業競賽已進入下半場
伴隨著電商的發展,收寄快遞也成了人們新開門七件事之一。快遞行業步入發展快車道,企業間的競賽也進入下半場。北京物資學院市場營銷系主任劉華博士指出,“快遞行業競爭已從早期傳統的價格競爭,向質量和服務競爭轉變。擁有差異化競爭優勢的企業將成為未來市場的贏家。為了適應這樣的競爭要求,企業在戰略定位、組織架構、產品開發、技術支持以及資源獲取方面均需要形成相應的支撐。”
楊達卿告訴記者,“目前,快遞業已突破傳統業務模式,成為綜合性物流服務業,大型快遞企業亦成為以快遞為核心的物流服務集合體。在大數據時代,快遞業已走出勞動密集型模式,成為從事管理和服務的科技化行業,數據已成為金礦。”
他進一步表示,快遞市場突圍路徑很多,能做到“三控”的企業或更容易勝出。一是控臺,即控制智能化物流樞紐平臺。沒有完善的控臺,即使是物流數字化程度很高的企業,也很難做到“腰馬合一”,站穩腳跟。二是控貨,即基于全鏈路服務的控貨能力。離開控貨力,企業有可能會深陷低端市場泥淖,難以上升到價值鏈上游。這也是順豐和中通力求項目物流控貨的原因;三是控數,即基于閉環服務的數據掌控能力。通過掌握自動生成的循環數據,利用大數據進行有效導流,并從中發現新的利潤源。這是順豐力求維護豐巢數據的原因,也是菜鳥等積極構筑數據河床的原因。
記者了解到,以通達系為主力軍的民營快遞在經過野蠻生長階段后,正積極探索運營模式轉型升級和拓展新市場,如通過收購、改造與新建運營中心等形式來提升直營比例,通過在三四線城市興建驛站,以開發末端市場。楊達卿認為,“在智能化大潮下,快遞行業會成為直營與加盟相結合的混合物種。通達系往往更注重提升運營及物流中心等核心資源的直營化,而在人力成本包袱相對沉重的末端配送以及欠發達地區,或更適合沿用加盟式,同時強化數字導流和智能管理。”
“近年來,中國快遞企業運營模式顯現出混合化發展趨勢。采用加盟模式的企業往往從總部開始實施股份制并購,以彌補網點覆蓋面與服務過程監督力量的不足。探索直營模式的企業也開始在終端采取代理合作或員工加盟的模式。企業運營模式的選擇受制于市場需求、競爭環境、產業鏈一體化程度與企業自身特點(包括戰略定位、資金、技術、人員、品牌影響力等)等因素,是多方博弈的結果??爝f企業運營模式沒有優劣之分,關鍵看是否適合企業發展。”劉華如是說。
快遞行業市場競爭格局看法不一
民營快遞企業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市場格局的輪廓逐漸清晰。行業內,通達系、順豐、EMS組成的第一梯隊你追我趕,龍頭競爭激烈。行業外,阿里、京東等電商涉足快遞,互聯網企業也利用自身技術優勢向快遞行業不斷滲透。而2016年快遞企業的扎堆上市,進一步加劇了市場競爭,新一輪的行業洗牌或將開始。
關于快遞行業市場競爭格局,劉華認為,少數企業將形成對該行業的壟斷,行業集中度會保持較高水平。2017年12月,全國快遞與包裹服務品牌集中度指數CR8為78.7%。“三通一達+百世”,幾家企業的市場份額占全國快遞行業的59.03%。“未來一段時間,國內快遞行業將持續這種格局。這部分企業依靠先發優勢,在市場和資金方面獲得了較多的可操控資源和市場話語權。未來這些企業將通過聯合、兼并、收購和重組等多種方式,進一步加大產業鏈上下游企業一體化整合步伐,通過進一步拓展服務網絡和提升核心業務能力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和品牌影響力”,劉華說。
楊達卿則認為,未來的快遞市場格局或不是三兩家巨頭鼎立的傳統商業格局,而是形成生態集群,各方力量此消彼長。“菜鳥網絡或仍是最大的快遞物流生態集群,菜鳥更多扮演平臺生態協調角色,保持通達系多頭并駕齊驅。而在京東及騰訊聯合構建的快鏈服務集群中,京東更凸現供應鏈垂直一體化的服務價值,并深度介入供應鏈服務。此外,順豐、中郵等擁有航空等高端運力資源的企業,或將打造綜合物流服務集群”,楊達卿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