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企改名的路上又增加一位新成員。近日,合景泰富地產控股有限公司公告稱,公司董事會建議更改公司英文名稱,由 KWG Property Holding Limi
房企改名的路上又增加一位新成員。
近日,合景泰富地產控股有限公司公告稱,公司董事會建議更改公司英文名稱,由 “KWG Property Holding Limited”更改為“KWG Group Holdings Limited”,以及建議更改公司中文雙重外文名稱,由“合景泰富地產控股有限公司”更改為“合景泰富集團控股有限公司”。
合景泰富改名
此次更名事項,須股東及開曼群島公司注冊處處長批準后才可生效。
此外,合景泰富正式更改公司名稱生效后,所有以其現有名稱發行之現有股票將繼續作為該等股份合法所有權之有效憑證,并將繼續有效作為買賣、結算、登記及交付用途,而所有新股票將僅以公司新名稱發行。
對于這一變動,合景泰富稱,新名稱將不僅為公司提供全新企業標識,也將更好反映該集團的業務擴張策略。
一位接近合景泰富的人士向《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更名后去除“地產”字眼不意味著弱化地產業務的發展,而是在發力做大做強地產板塊的基礎上加快多元化業務布局。
對于未來業務規劃及擬加碼的多元產業,該人士透露,主要圍繞城鎮化、教育、旅游和長租公寓等。就長租公寓而言,合景泰富當前已設計開發面向不同人群的產品線,當前已在深圳、佛山、杭州展開運營,預計2020年規模達到3萬間。
這家1995年起步于廣州的房企,主打設計和高端。2002年,合景泰富開始布局商業多元化,兩年后,其以當年市場第一的“天價”拍得廣州珠江新城兩幅“地王”,分別建成現時的譽峰及合景國際金融廣場,一度被視作其商業開端的自證之作。2007年,成功登陸港股后,合景泰富開啟了全國化擴張戰略的部署,將其商業版圖相繼延伸至華南、華東、西南、華北、華中等地。
這輛一直有條不紊、徐徐向前的列車,隨后因為2014年、2015年業績的相繼未達標而被質疑車速過緩。
2014年,合景泰富權益預售總額約為205億元,完成210億元全年銷售目標的97.62%;2015年,合景泰富銷售202億元,完成全年目標的89.78%;2016年,合景泰富以超出3億元的表現勉強壓線223億元的年度業績目標。
三年時間,合景泰富的業績分別為205億元、202億元、223億元,增速有限。
申萬研究在報告中表示,合景泰富2013年—2015年的土地購置費用分別為58億元、75億元和43億元,由此導致在市場繁榮的2016年可售資源出現不足。
規模上的穩健像一枚硬幣,從反面折射出領先行業的利潤率,這也是合景泰富占據行業一席之地的有力根基。
2015年底,中國指數研究院評選的“新華南五虎”榜單中,合景泰富成功上位,被它取代的合生創展是曾經的明星房企。
2004年,合生創展銷售額突破百億大關,同年萬科的簽約銷售額不過91.7億元,萬科創始人王石曾以“地產界的航空母艦”來盛贊合生創展。隨后,這艘航空母艦似乎走失了方向,逐漸被身后越來越多的房企反超并拉開差距。2014年合生創展銷售金額約53.52億元,同比下降52.5%,擱淺已久的航母遭遇十年以來的業績低谷。2015年,合生創展攜106億元的成績重新殺回百強,卻因為與其他四虎——恒大、碧桂園、富力、雅居樂之間的差距,失守五虎席位。
合景泰富一改往日不溫不火的勢頭,在2016年提擋加速,投身進土地熱潮中,斥資180億元用以新增大量土地儲備。
2017年,合景泰富購入內地和香港35幅地塊,新增建筑面積531萬平方米。手握優土也讓合景泰富心生期冀,2017年業績會,合景泰富公開表態,2018年總可售貨值將達到1100億元,計劃推出北京、上海、杭州、天津等在內的超過20個全新項目,預計銷售目標650億元,這也意味著去化率達到60%即可實現。
上述知情人士表示,相較于幾何狀的擴展,合景泰富更側重于對地塊抗擊風險能力的判斷,其拿地邏輯傾向于粵港澳大灣區和長三角城市群的一線和強二線城市。
更名背后
與合景泰富一樣,選擇通過更名來弱化“地產”字眼的房企不在少數。
2018年3月初,時代中國的業績會上,董事會主席、行政總裁兼執行董事岑釗雄在宣布業績的同時還公布了公司的更名:時代地產控股有限公司的后綴名從地產變更為中國。
不足一月,另一場業績會上,龍湖也宣布公司中文名“龍湖地產有限公司”擬更改為“龍湖集團控股有限公司”。對于這一更名是否是為分拆業務做準備,董事長吳亞軍現場予以否認,強調這是基于自身能力、戰略事業和業務協同的設計。龍湖地產CEO邵明曉補充道,新公司名稱更加符合其在地產開發、商業運營、長租公寓和物業管理四大業務板塊上的長期策略。
如果把時間拉長,會發現站在這條線上更多的房企身影。
2016年,恒大地產更名為中國恒大,同年雅居樂集團取代雅居樂地產成為雅居樂的對外官方名稱;2015年,方興地產正式更名為中國金茂,年底招商地產更名為“招商蛇口”并重組上市。
同策咨詢研究中心總監張宏偉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采訪時直言,更名潮主要基于傳統地產在當下已無法涵蓋房企開發商的全部業務內容,企業出于多元化角度的考量,這也意味著集團階段性發展戰略的調整和改變。更名后,集團在住宅和非住宅領域的投入會因時傾斜。
上海中原地產首席分析師盧文曦則認為,房企頻繁更名的背后,某種程度上是源于傳統開發商“增收難增利”的困境。近年來,隨著地價的持續走高,房企利潤空間被壓縮。在住宅領域格局相對穩定的情況下,開發商需要尋找新的增長點。此外,當更多板塊注入其中,更多元的板塊和更大的體量無疑增強了企業抗擊風險的能力,畢竟地產行業受周期影響較大。當然,資產市場也樂見其成,傳統的住宅開發天花板可見,多元的板塊、不同的故事,延伸了想象空間和未來期許。
盧文曦強調,常見的多元布局以房地產周邊服務類為主,例如物業、長租公寓、教育等,時機成熟的情況下不排除分拆上市。但這一過程的難點在于尚處于摸索的階段,未有成功模板可借鑒和復制,大家都在試錯。誰也不知道哪條路能通向勝利,卻不得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