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保監會最新披露的數據顯示,截至今年4月末,銀信類業務實收信托余額11.66萬億元,比年初減少5619.08億元,降幅4.6%;同比增速比年初下降21.25個百分點。銀行表內資金和理財資金利用信托通道嵌套投資其他資管產品規模合計減少超過2200億元。銀信類業務降幅明顯,多層嵌套規模大幅下降。銀保監會最新披露的數據顯示,截至今年4月末,銀信類業務實收信托余額11 66萬億元,比年初減少5619 08億元,降幅4 6%;同比增速比年初下降21
去年12月,原銀監會下發《關于規范銀信類業務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 分別從商業銀行和信托公司雙方規范銀信類業務,并提出了加強銀信類業務監管的要求,加大對重點業務領域窗口指導和風險防控。
《通知》規定,信托公司不得接受委托方銀行直接或間接提供的擔保,不得與委托方銀行簽訂抽屜協議,不得為委托方銀行規避監管要求或第三方機構違法違規提供通道服務。文件出臺后,部分信托公司和券商第一時間向監管部門承諾未來通道業務只減不增。
當前,對信托業的強監管不斷加碼。今年1月,原銀監會公布《關于進一步深化整治銀行業市場亂象的通知》,在工作要點中提到信托行業違規業務,包括違規開展信托目的違法違規的銀信類業務;違規通過與銀行、證券、保險、信托、基金等機構合作,隱匿資金來源和底層資產,未按照“穿透式”和“實質重于形式”的原則進行風險管理并足額計提資本及撥備,或未將最終債務人納入統一授信和集中度風險管控;理財資金通過信托產品投資于權益類金融產品或具備權益類特征的金融產品,但未嚴格執行合格投資者標準等。
另外,在資管新規的要求下,信托公司也要在通道業務等方面作出較大調整。
值得關注的是,受包括信托貸款在內的核心“影子銀行”活動增速大幅度放緩的影響,近期社會融資總量增速回落,核心“影子銀行”活動增速已放緩至15個月以來的最低水平。
記者了解到,目前,銀保監會正在對包括信托公司在內的金融機構進行現場檢查。銀信類等業務的調整,正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監管的影響。
“受‘去通道’影響最大的應該就是信托公司。”一位地方監管部門人士直言,由于過去信托在“層層嵌套”中扮演著比較重要的角色,此輪嚴監管對行業而言可以說是首當其沖。事實上,今年3月,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在全國兩會上就點明,下一階段,“影子銀行”和信托等領域需重點整治。
總體而言,各項監管政策和措施開始顯現較好成效。除上述銀信類業務外,通道類信托業務規模也大幅縮減,行業過快增長勢頭得到遏制。截至4月末,全行業信托資產余額25.41萬億元,比年初減少8334.59億元,降幅3.18%;同比增速比年初下降16.09個百分點。其中,事務管理類信托資產余額14.97萬億元,比年初減少6719.65億元,同比增速比年初大幅下降28.7個百分點。
從今年發生的信托違約事件可以看出,通道業務風險叢生。在該業務中,不少信托公司雖收取通道費用,卻承擔了主動管理型信托的責任,時有糾紛發生。
普益標準分析認為,2018年,信托業在產品到期后的兌付環節將面臨較大壓力,機構需持續關注產品“募投管退”中的“退”;機構對風險的準備則相對充足,風險項目情況較2016年有明顯改善,且機構的賠償準備也相對充分。
從絕對數量來看,2018年到期的信托產品數量及規模較2017年都有較大幅度的提升,行業面臨的兌付壓力較大。數據預測,2018年,信托業全面到期產品數量將達到15026只,到期規模將達到6.19萬億元。產品兌付方面,從今年6月份開始,到期的信托產品不論是數量還是規模都將保持在較高水平,信托公司面臨的兌付壓力較往年明顯增加。具體來看,從6月份至12月份的7個月中,兌付規模最高的為6月份,規模達到7536億元;其次為9月份,規模為5496億元。
此外,從目前來看,信托公司抗風險能力較強。數據顯示,2017年凈資本/凈資產比值超過80%的信托公司有35家,超過半數,且這部分公司在近4年的比值大多呈現穩中有升的態勢,僅少數公司出現明顯下降。
另外,銀保監會的最新數據也顯示,2018年第一季度,信托業實現信托業務收入182.04億元,比去年同期增加5.85億元;實現凈利潤129.37億元,比去年同期增加9.85億元。信托業務收入同比增長,行業盈利水平較為平穩。整治信托業市場亂象,壓縮通道業務規模,沒有對行業整體盈利狀況產生較大影響。
但嚴監管依然是總基調。伴隨著資管新規配套的監管細則陸續出臺,信托業的確面臨著較大的轉型壓力。銀保監會方面也表示,下一步,將強化監管力度,進一步整治信托業市場亂象,對標資管新規,統一監管標準,發揮信托制度優勢,創新服務實體經濟方式,進一步深化改革開放,促進信托業抓住我國經濟轉型升級、國民財富積累增長的機遇,由高速增長向高質量發展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