熙熙攘攘的上海每天都在高速運轉,管線、軌道交通、建筑等也不斷向地下和天空拓展,城市管理正面臨復雜的新形勢,傳統的人工手段已逐漸心有
熙熙攘攘的上海每天都在高速運轉,管線、軌道交通、建筑等也不斷向地下和天空拓展,城市管理正面臨復雜的新形勢,傳統的人工手段已逐漸“心有余而力不足”。運用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實現“精準治理”,已成為城市管理新潮流。
近日推出的《貫徹落實〈中共上海市委、上海市人民政府關于加強本市城市管理精細化工作的實施意見〉 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以下簡稱《三年行動計劃》)中,首次提出要建設“神經元”系統。記者實地走訪發現,上海精細化治理的手段正在“升級”。智能技術已在上海多個小區廣泛應用,從“神經末梢”到“城市大腦”,“神經元”系統已在上海形成雛形。
“城市云腦”化解“信息孤島”
上海市住房和城鄉建設管理委員會城市管理處處長張永剛表示,每一個“神經元”,都是城市管理的基本單位,下游是“城市末梢”,對單位內每一塊細小區域通過智能感知收集數據,匯集至“神經元”后,再傳送給最上游的“城市大腦”,通過智能判斷和數據分析,提升城市運營管理水平。
“神經元”系統建成后,上海將擁有海量數據資源整合成的基礎數據庫,為“互聯網+政務”提供有力支撐,城市治理將更高效,實現城市運營底數清、情況明、措施實。
藍黑色屏幕中央,一顆大腦形狀的立體圖案正在不斷轉動,附近區域顯示出相應的城市運營數據……這就是在徐匯區網格化綜合管理中心率先試點的“城市云腦”,相當于“城市大腦”。點擊鼠標,屏幕上的數據轉化成一張徐匯區地圖,上方密布橙色與藍色的圓點,每一個圓點都代表當天需處理的任務。在屏幕另一側,還能看到任務發生的時間、地點等具體細節,以及最新進度。
“自從城市云腦建成以來,收集數據達300余項,比原先增加了一倍多。”徐匯區網格化綜合管理中心副主任盧義耀告訴記者。新增數據包括軌道交通安全巡查、民生事務、安全治理等,未來還將延伸進小區內部,對小區內的違章搭建、物業管理實施監控。據悉,云腦內配套的城市管理綜合服務平臺負責對“云腦”中的城市運行數據細化分析,例如重點區域客流、道路運行情況等。一旦發生大客流或道路安全事故,工作人員能通過監控錄像和屏幕數據第一時間發現情況,及時應對。
面對龐雜數據,“城市云腦”打破部門之間存在的行業壁壘,化解“信息孤島”和“數據煙囪”,實現城市運營數據的深度應用和互聯共享。在政務處理中,原先各司其職的政府部門如今被統一到云腦麾下,發揮統籌協調作用,避免各部門“踢皮球”。例如,歷史保護建筑由當地房管部門主管,修繕需通過部門審批。原先城管部門在接到違法裝修投訴時,需先通過一定流程獲取是否經過審批信息,往往耽誤執法時機。如今只需點開平臺,審批信息一覽無余,可直接判斷是否屬于違法裝修,并采取相應措施。
此外,數據也為政策評估提供更精準參考。“原先的決策效果沒有具體考核標準,有了智能系統后,所有案情的處理情況、決策推行后的使用效果,都能通過大數據直觀體現,決策也能更精準。”盧義耀說,在屏幕上,每一個市民投訴、網格監督員發現的案情均有記錄,可以迅速查詢到解決狀況。
消防栓窨井蓋也實現“互聯網+”
“城市云腦”位于系統上游,下游的“神經末梢”進展如何?作為試點地區之一的徐匯區田林十二村,在去年10月開始“神經末梢”建設,對整個小區實行“互聯網+”改造。記者在現場看到,在田林十二村居委會內,有一塊巨大電子屏幕,顯示小區人流、車輛等實時數據,隨意點擊一個門牌號,就能看到門外的監控錄像。智能系統與監控結合,實現對小區的人口管理,已錄入的人口信息在一段時間內未在小區出現,系統會自動推送信息提示民警上門核查。如果檢測到超過一定數量的陌生人連續進入同一幢樓,會提示有群租嫌疑。
高科技人臉識別技術,也已經走近家門口。記者在一幢居民樓底樓看到,一塊液晶屏幕取代了傳統的對話門禁,只要“刷臉”就能自動開門。田林十二村居民區黨總支書記趙國慶介紹,10月小區智能系統建成以來,至今未發生入門盜竊案件,也基本消滅了群租現象。
智能感知遍布小區。隨處可見的消防栓裝上了電子監控系統,通過太陽能供電,自動監控水溫水壓變化。獨居老人家中安裝了煙感報警器,與子女的手機APP相連接,一旦發現家中冒煙,就會立即報警。就連小區內的窨井蓋,也實現“互聯網+”,一旦出現下水道倒灌、窨井蓋頂出、水位超過一定標準等現象,就會自動通知工作人員前來處理。
街道版“大眾點評”即將開放
沿街商鋪也是“神經元”的一部分。在靜安區彭浦新村內,一眼望去,街面密布著小型商店,50平方米以下的商鋪占比約為85%。彭浦新村街道率先給店面掛上了“電子身份證”,只要掃一掃店門前的二維碼,管理者就能看到一套完整的數據庫,包括業主信息、商鋪產權信息、店招店牌等。
“以前對商鋪缺乏跟蹤管理,難以及時查處安全隱患。有了電子身份證以后,商鋪的所有動態都能實現監管。”彭浦新村街道管理辦主任劉超堅表示。
而普通消費者掃二維碼發現,頁面會自動進入評價、投訴系統,可以第一時間進行商品評價或投訴舉報。據介紹,目前電子身份證已在彭浦新村街道90%的區域實現普及,覆蓋1800余家商鋪。今年3月,其對居民開放的功能將進一步拓展,加入分類和便民服務等措施,計劃打造成街道版的“大眾點評”。未來,居民用餐消費時,只要掃一掃,就能看到商鋪評論、評分星級、照片等信息,電子身份證將成為商鋪的信用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