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大新聞,美國網絡券商龍頭嘉信理財(CharlesSchwab)宣布,自10 月7 日起,美股、ETF等金融商品的交易手續費用,由 4 95 美元降至0,市場反
一個大新聞,美國網絡券商龍頭嘉信理財(CharlesSchwab)宣布,自10 月7 日起,美股、ETF等金融商品的交易手續費用,由 4.95 美元降至0,市場反應相當劇烈,同業TD Ameritrade股價崩跌25%,美國券商開啟價格戰背后,交易正式進入低手續費時代。
回到區塊鏈世界,區塊鏈世界正以極快的速度走過傳統金融歷史,發展的道路依稀可見,交易品種從現貨到期貨到各種衍生型商品,模式從交易所大戰,到近期興起的券商模式(專注提供用戶服務,交易深度及流動性通過接入聚合交易模式滿足)。
另一方面開放式金融DeFi的概念競爭也在加劇,借貸協議龍頭Compound有一定網路效應下,新入者選擇建立聚合多借貸平臺的模式(平臺通過智能合約自動優化借貸者的利息),當基礎設施逐漸完善,賽道越趨擁擠,通過“聚合”站在已有的巨人肩膀上是一個更好的策略?我們一起來看激烈競爭下,交易所和DeFi各自走向何方?
交易所的券商時代
交易所的券商模式(經紀服務商)是什么?
券商模式是將交易深度建立在巨人身上(主流的交易所),而專注于自己服務用戶的業務。
PS: 券商擁有交易深度的背后來自于一個聚合器,聚合器把幾大主流交易所的訂單匯集匯整,當用戶需要交易時,可以進入券商的頁面,實際的交易發生仍然在幾大主流交易所
為什么選擇這個賽道?
非常多的人看好加密貨幣的未來增量(目前全世界只有不到1%的人交易加密貨幣資產),但在新增長還沒進入前,龍頭交易所的網路效應非常明顯(有足夠的交易對手方,帶來足夠的交易深度),看好未來增量想布局又要繞過競爭的方式下,券商專注于自己對用戶的服務是一個很好的模式,(3分合作,5分累積實力,2分虎視眈眈)
整個賽道里玩家又分有幾種
1. 建立自己的交易聚合系統
- 國內比如非常知名的1token(官網介紹:1token聚合全球交易所,一個賬戶,交易全球幣種,覆蓋現貨及衍生品)
- 幣看(從行情資訊站起家,到建立智能聚合交易系統)
- Bituniverse (聚合交易+網格交易)
2. 使用第三方交易聚合系統的
比如Meetone、幣牛牛、小蔥都是基于原先業務,為了拓展交易業務而使用1token的交易聚合系統
在國外競爭也同樣激烈,多家提供更好交易體驗的經銷服務商(Multi-dealerplatforms)正式進場
圖片來源:CeliaWan
小結:
傳統金融世界里擁有交易所牌照的機構較少,比如在中國就只有上交所及深交所,一般人的交易需求是通過券商滿足的(PS:用戶下單后券商再到大型交易所進行買賣完成用戶需求);區塊鏈世界的不同之處在法規沒有明確前,可以同時存在多家中心化交易所,甚至還有許多無需信任許可的去中心化交易所,通過聚合交易模式,券商型交易所們可以韜光養晦,一邊通過自己獨有特色吸引流量并維系用戶,一邊爭取時間建立屬于自己的交易深度,搶奪未來市場的大蛋糕。
開放式金融DeFi領域也出現走向聚合情況,因為最大的“借貸”應用Compound擁有很好的網路效應,豐富的資產沉淀量(超過1億元美金)及眾多的借貸需求方,讓想要超越Compound從新建立借貸市場變得非常困難,新進者選擇建立在已經成熟的借貸市場之上是不錯的進場方式。
類似的例子有,明星項目的Dharma,就在不久前宣布放棄原先架構,未來將會專注于提供用戶絲滑的體驗,將平臺的借貸借貸對手方深度建立于Compound之上(換句話說,Dharma未來是一個借貸的入口,實際借貸行為皆發生于Compound協議中)
當然也有沒有放棄與Compound一較高下的平臺,比如
1. dydx(資金沉淀量2千5百萬美金)
2. Fulctum(資金沉淀量2百萬美金左右)
但這些去中心化的借貸協議還是與Compound的1億美金有不小的差距
網路效應的強大,讓新進者采取類似交易所生態的聚合策略,將自己的業務建立于巨人肩膀之上。這樣建立于巨人肩膀的趨勢在開放式金融DeFi里將會格外明顯,不像中心化服務每一次接入都需要授權甚至付費,開放式金融是無需任何許可的協議,就像一層層樂高積木一樣,團隊熟悉代碼后第三方團隊能快速、低成本的整合底層協議,并在上層推出更有特色的服務)
于是DeFi的借貸市場領域中誕生了通過智能優化,最大化用戶存款利率的平臺
什么是智能優化利率?
智能優化是通過一個監測工具定時在跨平臺間為沉淀資產尋找最佳收益率,一旦發現更好的收益率,就進行重新平衡過程,將部分資產遷移到更高收益率的平臺上。(PS:這些平臺未來還將提供除了借貸外,更多不同DeFi產品收益優化)
舉個例子:
當dydx上DAI的存款利率是10%大于Compound上的9%,這時候平臺會自動偵測到dydx上誘人的利率并將用戶在Compound上一部分的資產轉移到dydx上最大化利潤(PS:這里只有部分,因為一旦轉移大量DAI后,dydx上的收益率也會隨之下降)
這些智能優化的提供者有哪些呢?
1. RAY(Robo-Advisor for yield)by Staked.us
2. Idle
3.MetaMoneyMarket
4. Topo Finance
或許你已經開始質疑了,這樣的模式有錢可以賺嗎?
因為這樣優化借貸利率的平臺,實際的借貸情況是發生在第三方的協議(比如用戶通過優化利率平臺存款入Compound,其借貸產生的費用也將歸屬第三方Compound,那這樣智能優化的平臺/協議可能的盈利模式是什么?
1. 收取用戶產生利息的一部分(以上都沒有這么選擇,因為這樣違背了為用戶賺取最高收益的大原則)
2. 收取創建服務費OriginationFee (Dharma曾經在Twitter上提到這是一個不錯的模式,通過提供好又便捷的服務來收取一小部分費用)
3. 羊毛出在豬身上(這些平臺有了流量以后,可以通過其它方式賺錢,比如Dharma就提到未來會有法幣出入金服務,Idle也提到未來通過法幣通道收入、合約保險服務費、DEX上代幣兌換收入等)
4. 收取用戶一部分的超額收益(比如:用戶A默認至少可以拿到5%的利息收入,平臺幫助用戶獲得7%的利息,那將收取用戶超額2%利息中的一小部分)
聚合DeFi平臺是提供多元服務來獲取新流量的一個代表,同時接入新資產本身也是非常好的賣點
邏輯與新興交易所的崛起非常相似(通過IEO帶動交易所人氣或是搶先一步上好項目吸引流量),如果該DeFi平臺通過接入人無我有的資產就能做出一部分的差異化好資產,一起與該資產的火爆程度成長。
下面是DeFi里借貸平臺的兩個思路
1. 做別人不敢做也不想的事
平臺接入DeFi圈子中反感的資產USDT,雖然大家質疑USDT隨時可能發生系統風顯,但在中心化的借貸市場中,USDT的量巨大,目前去中心化交易所DDEX就推出了USDT的借貸服務(讓我們拭目以待)
2. 接入潛力資產,隨潛力資產借貸需求成長
比如USDx這樣的新興指數型穩定幣,或大交易所背書的平臺穩定幣(HUSD, USDK, BUSD), 及時的接入這些穩定幣并與之合作,那可能享受到穩定幣借貸需求爆發的成長紅利(對于平臺而言就是借貸量)
回到聚合模式,傳統商業中在滿足用戶需求獲得流量后,就可以拓展更多領域,美團作為一個吃喝玩樂綜合平臺,獲得用戶后也開始切向支付及打車領域,區塊鏈世界還只是草莽時期,站在巨人肩上,每一個新興團隊都有著無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