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一想那些金融監管機構吧: 美國的監管機構在政府關閉期間沒有薪水,當它們最終重返工作崗位時,還有一大堆積壓的工作要做;而歐洲的監管機
想一想那些金融監管機構吧: 美國的監管機構在政府關閉期間沒有薪水,當它們最終重返工作崗位時,還有一大堆積壓的工作要做;而歐洲的監管機構則是一個四分五裂的聯盟,資本市場彼此脫節,大量新規則在錯綜復雜的權力殿堂中迷失。
現在讓我們比較一下大西洋兩岸針對加密資產監管的不同方法。
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正在考慮全局性問題,并致力于制定全行業的規則,但它也在交付判決并處以懲罰性罰款。去年,美國證交會發起了18起與數字Token相關的懲罰性行動,而2017年只有5起。
而歐洲方面似乎更專注于弄清楚更大的圖景和框架。它考慮的是決策過程應該采用什么樣的結構。歐洲建立了各種委員會,各項建議在有分歧的眾多部門來回穿插,為審議工作作好準備。歐洲對數字資產監管似乎停留在考慮階段,而并不急于真正推行。
例如,本月早些時候,來自歐洲銀行管理局(European Banking Authority)和歐洲證券和市場管理局(European Securities and Markets Authority, ESMA)都呼吁,在全歐盟范圍內推進加密資產監管。
從表面上看,歐美之間的差異,就像電影愛好者已經熟悉的文化差異:美國大片的快速、注重動作,而歐洲獨立電影的風格則是深思熟慮、小心謹慎。
但實際上不止這些。這種差異實際上植根于法律結構和傳統,并突顯出就如何監管這類新的加密資產達成協議的難度。
歐洲法律以拿破侖法典為基礎,或稱“民法典”,其中一切都受預先制定的法律或行政決定的管制。成文法占主導地位,而監管往往比它需要的更全面,這也降低了它的靈活性。然而,它的目的是制訂一套統一的規則,以涵蓋所有可能的情況,并促進和諧的協調。
而美國實行的是一種“普通法”制度,法官在判決中發揮更大的作用,規則是根據個案制定的,通常(但不總是)是基于以前的裁決。
另一個巨大的不同是,歐盟需要對主權國家負責。歐盟做出的許多決定都必須得到成員國國家的批準,這就給了成員國更大的空間,來破壞整個歐洲范圍內的倡議—具體取決于它們的國家利益。在自上而下、區域性的基礎上完成工作是非常、非常困難的。
此外,總體而言,歐洲的證券法仍是國別為主的。推動資本市場聯盟的努力進展緩慢,盡管這是當前任務的優先事項之一:在歐盟委員會自2014年以來提交的13個基本立法文本中,只有3個獲得通過。
而且時間已經不多了,目前一屆歐洲議會的任期將于5月結束,而對英國退歐和另一場金融危機可能性的日益擔憂所加劇的緊迫性,似乎并未加快進展的步伐。
在美國,州與聯邦機構之間的關系比較簡單。美國最高法院(Supreme Court)實施聯邦法律的悠久歷史,為各州五花八門的監管規定蒙上了一層互操作性的面紗。
因此,可以理解的是,人們對美國監管機構缺乏透明度以及他們的緩慢、逐案處理方式感到失望,但我們應該認識到,至少他們不像歐洲監管機構那樣麻煩。再加上美國資本市場的龐大規模,這意味著所有人都在關注SEC將對加密資產采取何種措施。
然而,這并不是說歐盟沒有認真對待加密資產。ESMA上周發布的一份報告披露了對成員國監管機構長達數月的調查結果,旨在找出涉及數字通證的共同定義和相關參數。它還強調了當前監管中的差距,并提出了消除這些差距的措施。然而,地區性的證券機構認識到,許多可能的解決辦法超出其職權范圍,這意味著實際協同的措施仍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我們可能會看到歐洲各國采取試探性步驟,允許在受監管的交易所發行加密資產。然而,由于各國本地市場規模的縮小,以及管理交易所和托管的零散規則,可能會限制在歐洲發行代幣,尤其是因為代幣發行依賴于市場的網絡效應,是估值的一個基本組成部分。
在美國一方,2019年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可能會出臺一系列行動和聲明,未注冊的證券發行將受到懲罰,代幣上市提議將受到審查,未來的預期也將變得明朗。盡管這可能會影響到全球其它證券監管機構,并推動該行業走向一個更全面的框架,但地區差異和各國的考慮,可能使這種想法成為一廂情愿。
然而,即使是令人失望的進展也比沒有要好。阻礙像歐盟這樣的經濟集團發揮良好意愿的結構性障礙,以及更為靈活和“密碼友好”的司法管轄區的縮小,都將鞏固美國的地位,成為更安全和流動性更強的市場之一。美國的監管機構將有機會為未來的加密資產監管開創先例。
我們唯有希望美國政府關閉盡快停止,監管機構能盡快回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