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源和知識產權在本質上屬于兩個不同概念,知識產權容易在開源模式中被忽視,這將導致侵權行為。日前,中國聯通官方微博發布消息,稱據權威
開源和知識產權在本質上屬于兩個不同概念,知識產權容易在開源模式中被忽視,這將導致侵權行為。
日前,中國聯通官方微博發布消息,稱據權威機構統計,中國聯通區塊鏈專利數達到113件,在全球范圍內排名第六,在國內排名第二,在央企排名第一。
記者比對發現,該榜單來源于可信區塊鏈推進計劃知識產權項目組的《區塊鏈專利態勢白皮書(1.0版)》(下稱“《白皮書》”)。《白皮書》指出,從申請趨勢和布局地域看,從2013年申請起算,截至2018年12月20日,全球已公開區塊鏈專利申請總量達到8996件 (合并同族7347件),中國區塊鏈專利申請達到4435件(合并同族4156件),全球占比48%,亞洲占比85%,總量排名全球第一。
國內區塊鏈專利申請火熱,受多方面因素影響,歐鏈科技首席科學家譚智勇對記者解釋道,“一方面,區塊鏈技術的價值得到普遍認可,多個省市出臺了相關政策扶持區塊鏈技術發展;另一方面,國家對知識產權重視程度提高,隨著相關法規完善,侵權成本也會大幅增加,現階段專利申請具有先入優勢;此外,對于中小企業而言,技術專利能保障公司權益,未來也能轉化成商業價值,形成比較優勢。”
中國聯通成為去年最大黑馬
據《白皮書》,中國聯通2017年以35件區塊鏈專利申請位居全球14位,到了2018年,則躍至第6位,專利申請數提升至113件,成為僅次于阿里巴巴的上榜中國企業。
中國聯通透露,中國聯通研究院作為公司科技創新主力軍和生力軍,2015年起開始布局區塊鏈相關理論技術、開源軟件、分布式存儲、共識算法、應用等研究,取得大量前瞻性成果,體現了公司在科技前沿領域的創新能力和影響力。
記者了解到,中國聯通正在參與國家組織的有關數字貨幣研發工作。《白皮書》顯示,中國聯通牽頭立項了國內外若干標準,搭建超級賬本試驗環境,發布白皮書和參與區塊鏈國家重大科技項目。目前中國聯通構建了基于區塊鏈的生態環境監測可信數據平臺。中國聯通的區塊鏈圍繞開源軟件超級賬本Hyperledger、分布式數據存儲、共識算法計算、P2P網絡通信領域開展。目前已搭建了基于超級賬本的研發試驗基礎環境,研究各種比特幣技術應用進展,正在參與國家組織的有關數字貨幣研發工作組。
而單就區塊鏈專利來看,中國聯通從2017年開始申請區塊鏈專利,目前全球范圍內區塊鏈專利公開113件,都在中國申請。公開的全部專利都是發明專利,且98件進入實質審查中。從中國聯通申請的專利內容看,其聚焦領域主要圍繞物聯網開展。而騰訊緊跟中國聯通之后,以80件數量位居全球第7位。
此外,阿里巴巴則以262件專利申請數量位居全球第2位。《白皮書》顯示,阿里巴巴的區塊鏈專利多圍繞服務數據開展布局,其專利關鍵詞多出現服務請求、共識算法、智能合約、資源平臺、流程策略等,主要申請專利內容圍繞登錄、業務數據處理、交易驗證、數據處理、身份驗證、資產轉移、檔案管理、產品加密和物流等開展。
可信區塊鏈推進計劃知識產權項目組認為,目前中國區塊鏈專利數量申請趨勢迅猛,排名前十的都是中國企業。中國區塊鏈專利布局競爭激烈,不僅BAT均積極布局申請專利,而且安全企業如360、軟件企業如浪潮等也開始布局區塊鏈專利。
除此之外,包括部分區塊鏈公司也闖進全球專利榜單。對此,連續兩年穩居榜單的某區塊鏈公司對區塊鏈專利有著深入的認識。國內區塊鏈專利申請火熱,是受多方面因素影響,譚智勇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一方面,區塊鏈技術的價值得到普遍認可,多個省市出臺了相關政策扶持區塊鏈技術發展;另一方面,國家對知識產權重視程度提高,隨著相關法規完善,侵權成本也會大幅增加,現階段專利申請具有先入優勢;此外,對于中小企業而言,技術專利能保障公司權益,未來也能轉化成商業價值,形成比較優勢。”
而對于區塊鏈初創公司的大量進場,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區塊鏈主管、可信區塊鏈推進計劃辦公室主任卿蘇德有著獨到的理解。中國在發展區塊鏈的過程中,還是過于浮躁和偏重應用,技術上總是“拿來主義”,不愿意在研發能力和基礎算法方面認真投入,導致在源代碼的貢獻、核心人才培養等方面愈發落后,卿蘇德對記者解釋道,“整個社會對軟件版權重視度不夠、違規代價低是以上問題的部分誘因,也促使了各個初創公司在區塊鏈專利上超前布局,避免以后的‘專利陷阱’。”
開源或致知識產權糾紛
開源模式能夠廣泛地匯集產業的力量,有力地推動了區塊鏈技術發展。然而,開源特殊的產權模式,會使得開源區塊鏈技術的知識產權問題更為復雜;開源軟件的產權共享、廠商之間的利益沖突等因素,可能會在未來帶來開源廠商與閉源廠商及與二次開發者之間的知識產權糾紛。
可信區塊鏈推進計劃知識產權項目組表示,開源軟件不等于免費。使用開源的部分企業目前認知存在一定誤區。誤區一是認為開源軟件既然是免費的,就可以任意使用其源代碼。其實開源軟件與閉源軟件一樣也受版權法保護,不合規使用開源軟件必然會帶來較大的知識產權侵權風險。誤區二是盲目夸大開源軟件的知識產權風險,認為一旦使用開源軟件,必須公開對源代碼的修改。
事實上,開源和知識產權在本質上屬于兩個不同概念,知識產權容易在開源模式中被忽視,這將導致侵權行為。譚智勇對記者解釋道,開源是指通過一定的協議授權公眾使用自己的源代碼,而專利指對發明創造的首創者所擁有的獨享權益。“國際上出現過很多由于不當使用開源代碼引起專利訴訟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Google Android系統中侵犯Oracle(Sun)的專利訴訟。”
可信區塊鏈推進計劃知識產權項目組指出,盡管區塊鏈專利量一路攀升,但不能單純以區塊鏈專利數量判斷技術創新的價值高低,還要進一步判斷企業產品的商業應用,技術創新創造的市場價值,以及專利的同族、法律狀態等多種因素。“建議政府做好行業監管監督和專利質量提升工作,企業提升知識產權保護意識和風險防御意識,避免在區塊鏈領域出現盲目跟隨投資、大量申請低價值專利等現象,也避免未來區塊鏈領域出現大量侵權訴訟難以應對招架的現象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