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2018年開始,情況有了變化。越來越多的監管機構將區塊鏈納入已有監管體系之下;另一方面,區塊鏈落地應用不可避免會碰到監管問題,開始主
但2018年開始,情況有了變化。越來越多的監管機構將區塊鏈納入已有監管體系之下;另一方面,區塊鏈落地應用不可避免會碰到監管問題,開始主動向監管靠攏。無論國內國外,區塊鏈和監管的關系開始從對立轉向統一。
2019年1月10日,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發布《區塊鏈信息服務管理規定》,自2019年2月15日起施行。
該規定的征求意見稿于2018年10月19日對外公示,經過兩個多月正式發布。此文件意味著中國有了對區塊鏈發展的規范性規定,誠如規定制定的目的:“落實信息安全管理主體責任,維護國家安全和公共利益,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促進區塊鏈技術及相關服務健康發展”。有理由相信,中國區塊鏈的發展將更加正規、健康。
和中國監管模式不同,海外,以美國STO為代表,將區塊鏈融資納入證券監管體系之下;還有英國的沙盒監管,將區塊鏈局限在某一圍欄里。
至此,全球區塊鏈監管框架基本確立。
中國的區塊鏈監管框架建成
2018年到2019年年初,中國區塊鏈有兩個重磅的監管文件發布。一個是2018年8月24日,銀保監會、中央網信辦、公安部、人民銀行和市場監管總局聯合發布《關于防范以“虛擬貨幣”“區塊鏈”名義進行風險集資的風險提示》(下稱“提示”)。另一個則是2019年1月10日,網信辦發布了《區塊鏈信息服務管理規定》(下稱“規定”)。
“提示”實際上是對2017年9月4日央行等7部委聯合發表《防范代幣發行融資風險的公告》的深化。這種深化體現在兩大方面:
一方面是,9.4的公告主要針對ICO的行為。但在ICO停了之后,假借區塊鏈之名,行傳銷、詐騙等融資炒幣活動反而愈演愈烈。BT110監測發現,2018年2天就有一個“幣”發行,當中大多是傳銷幣。
監管部門顯然意識到了其危害。“提示”針對的就是這種行為,因此提示有“打著區塊鏈旗號”、“并非真正基于區塊鏈技術”、“理性看待區塊鏈等問題”的表述,其實質并未否認區塊鏈的價值。
另一方面,出臺“提示”的部委出現了公安部的身影,這表明利用區塊鏈、虛擬貨幣等新興事物實施的違法犯罪活動已經引起了刑事偵查機關的注意。
總之,“提示”的監管核心是“去偽”。
而2019年1月10日,網信辦發布的“規定”核心是“存真”。
“規定”推出是出于以下幾個目的:1.規范區塊鏈信息服務活動; 2.促進區塊鏈信息服務健康有序發展;3.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 4.維護國家安全和公共利益。
值得注意的是,“規定”對區塊鏈采用的是“備案制”,當第四條中規定:“區塊鏈信息服務提供者應當在提供服務之日起十個工作日內通過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區塊鏈信息服務備案管理系統進行備案,備案信息主要包括服務提供者、服務類別、服務形式、應用領域、服務器地址等信息。”
這意味著,“偽”區塊鏈項目可能備不了案,真的項目也就留了下來。
“規定”更積極的一方面是,中國大陸地區區塊鏈監管有了明確的主體——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簡稱“網信辦”。
北京大成律師事務所合伙人肖颯向互鏈脈搏表示,“規定”的推出表明,中國對區塊鏈的監管架構基本完成。
架構分為三個層次:
第一個層次:網信辦作為區塊鏈信息服務的監管主體。廣義理解,區塊鏈是一種基于分布式賬本的信息服務技術,那么所有用到區塊鏈技術進行信息服務的區塊鏈,無論公鏈、私鏈、聯盟鏈,還是基于區塊鏈技術開發的應用,都屬于信息服務商。理應都受到網信辦的監管。
但網信辦采用備案制監管的態度是相對寬松的。“管理層吸收了P2P、股權眾籌等經驗。”肖颯向互鏈脈搏介紹:“一方面,采用備案制而不是核準制,給予了區塊鏈發展的彈性空間;另一方面,備案若不成功,規定時間會有反饋原因,較為開放透明。”
第二個層次:工信部作為區塊鏈技術標準的制定主體,通過標準對技術方面實行監管。工信部2018年6月公布《全國區塊鏈和分布式記賬技術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籌建方案公示》,籌建申請書提出了基礎、業務和應用、過程和方法、可信和互操作、信息安全等5 類標準,并初步明確了21 個標準化重點方向和未來一段時間內的標準化方案。
2018年年底,“中國區塊鏈技術和產業發展論壇第三屆區塊鏈開發大會”在上海舉辦,互鏈脈搏受邀參與見證了工信部第一批標準的推出。
工信部中國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院院長趙波介紹,啟動參考架構國家標準,編制完成智能合約、隱私保護、存證應用等3個團體標準。
第三個層次:行業協會等進行自律性監管。在2018年,可以看到不少機構或者地方成立區塊鏈行業協會、行業聯盟等。
中央部委成立的組織包括:工信部旗下信通院組織的“可信區塊鏈推進計劃”;工信部旗下中國軟件(21.640,0.32,1.50%)行業協會成立的區塊鏈分會;工信部旗下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成立的“中國區塊鏈生態聯盟”;工信部旗下中國電子學會成立的區塊鏈分會等。
地方上,省級單位中,包括北京、浙江、廣東、上海、福建等都有成立區塊鏈協會;地市級包括杭州、廣州等地成立地方區塊鏈協會。
除此之外,部分省市的金融辦、經信委也會對當地轄區內的區塊鏈企業進行一定程度的輔助監管。
到2019年1月10日,隨著網信辦發布《區塊鏈信息服務管理規定》,中國區塊鏈監管框架搭建基本完成。為今后區塊鏈應用落地奠定了基礎。可以預料的是,2019年中國區塊鏈產業將有新的局面。
美式監管:納入證券監管體系
大洋對岸,美加兩國對區塊鏈的監管正納入到原有的金融監管體系之下。
2018年年初,Vitalik Buterin和以太坊的參與者在憂心一件事:以太坊會否被美國監管機構列入證券。
如果列入,以太坊必須在SEC注冊,才能開通交易,否則,會有罰款。所幸,6月份,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負責加密貨幣和ICO的官員表示,比特幣和以太幣不屬于證券,不過部分ICO屬于證券,將受到SEC和相關證券法的監管控制。
當年7月26日,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正式宣布,數字代幣的發售(即ICO)“受聯邦證券法的管制”。
至此,區塊鏈項目只要涉及到代幣的發行,就會被SEC監管。
相較于中國《證券法》只有交易所上市的才叫證券,美國對證券的定義較為廣泛,這給了SEC更多的監管范圍。
1933年《證券法》第77b條對“證券”進行了定義:包括任何票據,股票,庫藏股,債券,信用債券,債務憑證,息票或任何利潤分享協議,擔保信托證券,公司成立前的認股證書,可轉換股份,投資合同,表決權信托證書,任何有形或無形財產權益證書,通常稱之為的‘證券’的任何權益或權益工具,任何與上述項目相關權益證書、認權證書、暫時或臨時的證書、收據、權證(Warrant)、認購權、購買權”。并通過其后的幾次修訂,結合當時的經濟發展情況與證券市場監管要求,對證券的外延進行擴充。
美國《證券法》對證券的寬泛規定使得區塊鏈項目發行的token如果也代表某些權益,那么就可以被SEC所監管。于是四處碰壁的ICO找到了新模式——STO(證券化通證的發行)。
美國明確了STO的監管框架,證券類通證需要接受SEC及其他相關機構的監管,發行證券類通證的主體也將受到聯邦法律的約束;證券類通證需要在SEC注冊并遵守證券法的相關規定,如滿足特定條款則可以豁免注冊,僅需要SEC備案即可。這確保了公司符合合格投資人(KYC)、反貪污洗錢(AML)、信息披露、投資人鎖定期限的要求。
與此同時,美國監管部門對一些未經SEC框架的ICO項目進行清算。其中包括,2018年年初,SEC叫停了AriseBank為其“AriseCoin”加密貨幣進行的欺詐性ICO,此次ICO的目標是融資10億美元,被認為是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ICO之一。
2018年12月份,此事有了了結,AriseBank將向SEC支付230萬美元罰款,以了結有關其涉嫌欺詐投資者。
除此之外,SEC在2018年加強其在數字資產行業里的執法力度,將其執法重心拓展到數字資產經紀和投資公司。也就是,不僅僅對ICO項目監管,還對為ICO提供服務的中介結構監管。
代表性的事件就是11月份,SEC對數字代幣交易平臺EtherDelta的創始人ZacharyCoburn提起訴訟。
美國這種將區塊鏈,尤其是token發行納入已有的監管體系,在全球許多地區也在實踐。比較代表性的就是新加坡,新加坡金融管理局 MAS 2017 年 11 月發布的《數字 Token 發行指南》(A Guide to Digital Token Offerings)。初步將Token發行納入到了MAS的監管體系之下。
與美國不同的是,MAS對token的分類更細。目前初步分為三類:應用型代幣,付款型代幣以及證券型代幣。諸如比特幣這樣的應用性代幣并不進行監管。
但MAS在2018年6月份表示首次代幣發行證券型需遵守 《證券期貨法》, 而對于付款型代幣,則會出臺新的監管條文。
但美國和新加坡將具有證券性質的token發行納入已有的證券法下,STO在美、新等地就有可能。
英式監管:探索監管科技
2018年11月月底,英國金融市場行為監管局(FCA)的Christopher Woolard表示,他不認為加密貨幣資產是對金融穩定的威脅。
Christopher Woolard之所以如此表示,是因為英國對區塊鏈的監管措施。
和中國及美式監管不同,英國對區塊鏈既沒有納入互聯網的監管體系,也沒有納入證券監管體系,而是將其放入“沙盒”進行監管,通常稱為“監管沙盒”。
沙盒(sandbox)原為計算機用語,用于為一些來源不可信、具備破壞力或無法判斷程序意圖的程序提供實驗環境,沙盒中所有改動對操作系統不會造成損失,英國首創的監管沙盒(regulatory sandbox)取自其意。監管沙盒提供了一個安全場所,在其中,企業可以測試創新型產品、服務、商業模式和傳送機制,并且不會將不良影響直接帶給處于正常監管機制下的企業。英國金融行為監管局(FCA)思考采用何種標準、制定哪些方案、如何確保安全,確保監管沙盒正常運行并且在實踐中發揮積極作用,這三部分相互結合,相互作用,構成沙盒的基本機制。
監管沙盒的設計初衷是幫助機構測試活躍市場環境中的各種產品和服務,該環境下有適當的用戶保護,卻沒有嚴格的監管。沙盒是最初在2014年上線的“創新(Innovate)”項目的一部分,意在促進競爭。2015年3月提出“監管沙盒”概念;2016年6月8日,第一期開放申請結束,69家公司提交沙盒測試申請,有24家通過初步審核,其中18家可進入第一期沙盒實驗項目開展測試。至2017年1月19日,第二期開放申請結束,77家公司提交沙盒測試申請。
2018年,很多區塊鏈公司進入監管沙盒。2018年7月,英國金融監管局FCA收到69份申請要求參加沙盒第四輪,其中29個即將開始測試。40%以上的公司應用了DLT(分布式賬本),其中6家公司使用DLT自動發行債券或股票,2家應用DLT支持保險業務,其他公司把DLT用在地理定位技術、應用程序接口(API)和人工智能(AI)領域。
對區塊鏈監管沙盒有深入研究的北京大學軟件與微電子學院教授郁蓮向互鏈脈搏表示,英國的監管沙盒發揮了作用,他們對200多條區塊鏈項目進行測試,只有不到30%通過,30%多的項目沒有通過,還有30%的項目沒有鏈,沒法去測。投資者知道了誰靠譜,是不靠譜,這對行業的發展起到了比較好的作用,投資者也也不會那么盲目。
這種監管沙盒代表了另一種區塊鏈監管的趨向——監管科技。用科技手段對區塊鏈實現監管。
英式監管模式也獲得不少國家效仿。香港的監管沙盒由香港金管局于2016年9月推出,允許銀行及其伙伴科技公司在無需完全符合金管局監管規定的環境下,邀請有限數目的客戶參與金融科技項目的試行。2017年9月29日,香港證監會(SFC)和保監會也宣布推出監管沙盒。
據香港金管局官網顯示,截至2018年10月底,共有40項新科技產品使用沙盒進行試行。其中26項試行業已完成,有關產品亦已于其后推出。測試項目中,有5項采用了區塊鏈技術。
2018年9月份,俄羅斯中央銀行已成功在其測試平臺(沙箱)框架內完實驗 ICO。
美國亦期望通過沙盒對區塊鏈進一步監管。2018年8月美國財政部長SteveMnuchin提交給總統特朗普的題為《創造經濟機遇的金融體系:非銀行金融、金融科技和創新》的報告中,提出了對加密貨幣進行徹底變革,報告建議在美國建立一個沙盒監管環境。
隨著監管科技的發展,區塊鏈行業里的業者也在思考,能否用區塊鏈監管區塊鏈。云象區塊鏈CEO黃步添就向互鏈脈搏表示,用聯盟鏈公有鏈融合的形式,實現鏈上資產與監管政策的對話,以鏈治鏈。
2019,區塊鏈再出發
之所以各個地區對區塊鏈監管采用不同的政策,在亞洲區塊鏈產業研究院院長陳柏琿看來和各個國家地區的具體情況不一樣。陳柏琿向互鏈脈搏表示,各個國家經濟水平不一樣;社會道德水平、法制觀念不一樣。導致各個國家會制定不同的監管政策。但方向都是去偽存真,讓行業發展更健康。
陳柏琿說,中國監管相對較嚴格跟中國目前所處的經濟發展狀態有關系。比如現在出口壓力增加、房地產擠泡沫的過程中,國內熱錢需要尋找出路。這個時候,區塊鏈的出現,使得很多人以投資為目的,把它當成一個金融工具,盲目追捧區塊鏈,如果這種盲目投資不加以監管和正確引導,就會造成金融問題、社會問題。
陳柏琿說,新加坡相對寬松,這種監管形態和新加坡成熟的社會體系,以及新加坡處于世界金融中心、貿易中心的國家性質有關。
但無論中式、美式還是英式,對區塊鏈這一新興事物制定了不同的監管措施,并在2018年均取得成效,限制了區塊鏈融資的亂象,對區塊鏈的發展是好事。
采訪中,行業人士普遍判斷,隨著監管政策的完善,各國對區塊鏈扶持政策也便于更好的制定。陳柏琿表示,無論中外,對待區塊鏈會軟的更軟,硬的更硬。在區塊鏈落地應用、技術發展、人才培養方面,政策會出臺更多扶持;但金融方面趨向更加嚴厲,更加規范。
北京大成律師事務所合伙人肖颯在接受互鏈脈搏專訪時認為,我們國家沿襲現在的監管思路,對用ICO及變相ICO,以及TOKEN炒作的監管在相當長時間不會放松;但同時,我國對技術應用會大力支持。我們看到2018年有許多的區塊鏈產業園出現,許多地區扶持政策出臺,2019年也會繼續。(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