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日報》在新年的第一天(1月1日)發表的一篇文章稱,比特幣(BTC)及其底層區塊鏈技術幾乎還沒有什么實實在在用途。(圖片來源:unsplash
《華爾街日報》在新年的第一天(1月1日)發表的一篇文章稱,“比特幣(BTC)及其底層區塊鏈技術幾乎還沒有什么實實在在用途。”
(圖片來源:unsplash)
該報道稱,2017年,實際加密貨幣開發工作“被置于‘致富’之后”。文章還指出,“在2018年初,行業面臨的問題是比特幣是否延續2017年而不負眾望瘋狂反彈”,而在2018年底,我們看到的答案是“不能”。
根據某行業公司的創始人Bromberg的解釋,加密貨幣的下一步發展是弄清楚“我們如何將這項技術轉化為可供人們使用的產品。”然而,根據《華爾街日報》的這篇文章:
“比特幣和過去幾年涌現的數百種其他數字貨幣,基本上仍只有開發者才能使用。”
據《華爾街日報》報道,為以太坊平臺開發應用程序遠不如其他非區塊鏈平臺直觀。對于以太坊來說,目前還沒有開發工具包可以為iOS或Android構建應用程序,因此“為以太坊平臺構建類似的應用程序需要開發一整套工具,將應用程序連接到平臺本身”。
不過,《華爾街日報》承認,當紐約證交所(NYSE)的運營商洲際交易所(ICE)推出Bakkt時,新的機構投資者可能會進入這個領域。據此前報道,Bakkt的比特幣(美元)每日期貨的推出時間將在2019年初確定。
這篇文章指出,“盡管一些老牌華爾街公司進入了市場,但這個行業的騙子依然猖獗。”這一想法與恒星幣聯合創始人杰德•麥卡勒布(Jed McCaleb)的聲明一致。麥卡勒布最近表示,“90%的(不包括恒星幣、以太坊或比特幣)項目都是垃圾。”
《華爾街日報》在上個月發表了一份研究報告。根據這份報告,數以百計的加密貨幣產品顯示出欺詐行為、不太可能的回報和剽竊的跡象。